论文目录 |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4页 |
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4-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一部分 HSC特异性配体M6Pn键合的新糖蛋白(M6Pn-BSA)新材料的合成 | 第20-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1-28页 |
· 糖基化修饰的白蛋白材料的化学合成 | 第21-25页 |
· 五氧乙酰-β-D-吡喃甘露糖①的合成 | 第22页 |
· 对硝基苯酚-四氧乙酰-α-D-吡喃甘露糖②的合成 | 第22-23页 |
· 对硝基苯酚-α-D-吡喃甘露糖③的合成 | 第23页 |
· 6-磷酸-对硝基苯酚-α-D-吡喃甘露糖④的合成 | 第23-24页 |
· 6-磷酸-对氨基苯酚-α-D-吡喃甘露糖⑤的合成 | 第24页 |
· 6-磷酸-1-(4-异硫氰酸酯苯酚)-α-D-吡喃甘露糖⑥的合成 | 第24页 |
· 新糖蛋白M6Pn-BSA⑦的合成 | 第24-25页 |
· 合成反应中间产物及终产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参数 | 第25页 |
· 新糖蛋白M6Pn-BSA的糖密度及蛋白分子量分析 | 第25-27页 |
· 新糖蛋白M6Pn-BSA⑦的分子量测定 | 第25-26页 |
· 糖基化程度检验 | 第26-27页 |
· BSA含量测定 | 第27页 |
· 糖蛋白糖密度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3页 |
第二部分 肝靶向阿魏酸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药剂学特性 | 第33-5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 去溶剂化法制备SF-BSA-NP | 第35页 |
· BSA-NP与SF-BSA-NP外观形态观察 | 第35页 |
· BSA-NP与SF-BSA-NP粒径及Zeta电位 | 第35-36页 |
· 制备中各因素对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 | 第36页 |
· 白蛋白纳米粒得率的测定 | 第36页 |
· SF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建立 | 第36-37页 |
· 超滤法测定SF-BSA-NP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37页 |
· 制备中各因素对SF-BSA-NP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SF-BSA-NP体外药物释放考察 | 第37-38页 |
· SF-BSA-NP中戊二醛、乙醇残留量测定 | 第38页 |
· SF-BSA-NP稳定性考察 | 第38-39页 |
· SF-BSA-NP处方工艺的优化 | 第3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9-54页 |
· BSA-NP与SF-BSA-NP的外观形态 | 第39-40页 |
· BSA-NP与SF-BSA-NP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40-41页 |
· 制备中各因素对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 BSA浓度 | 第41页 |
· SF用量 | 第41-42页 |
· 戊二醛用量 | 第42页 |
· 乙醇滴速 | 第42-43页 |
· pH值 | 第43页 |
· 纳米粒得率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 体外SF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第44-45页 |
· SF-BSA-NP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结果 | 第45-48页 |
· SF-BSA-NP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 SF-BSA-NP中戊二醛、乙醇残留量测定 | 第50页 |
· SF-BSA-NP稳定性考察 | 第50-51页 |
· SF-BSA-NP处方工艺的优化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三部分 阿魏酸钠新糖蛋白纳米粒HSC定位给药系统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第57-7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5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新糖蛋白化合物M6Pn-BSA的制备 | 第58页 |
· 去溶剂化法制备SF-M6Pn-BSA-NP | 第58-59页 |
· M6P6-BSA-NP与SF-M6P6-BSA-NP外观形态观察 | 第59页 |
· M6P6-BSA-NP与SF-M6P6-BSA-NP粒径及Zeta电位 | 第59页 |
· 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59页 |
· SF-M6P1.3-BSA-NP体外释放特性的研究 | 第59-60页 |
· SF-M6P1.3-BSA-NP冻干过程的研究 | 第60页 |
· 冻干品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 | 第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69页 |
· M6P6-BSA-NP与SF-M6P6-BSA-NP的外观形态 | 第60-61页 |
· SF-M6P6-BSA-NP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61页 |
· M6P1.3-BSA浓度、戊二醛用量、pH值对纳米粒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1-64页 |
· 阿魏酸钠新糖蛋白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64-66页 |
· SF-M6P1.3-BSA-NP体外药物释放 | 第66-67页 |
· SF-M6P1.3-BSA-NP冻干过程考察 | 第67-68页 |
· 冻干品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68-69页 |
· 冻干品稳定性考察 | 第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第四部分 阿魏酸钠白蛋白纳米粒和阿魏酸钠新糖蛋白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体内靶向性研究 | 第72-9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72-7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 动物 | 第73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3-96页 |
· SF血药浓度及各脏器组织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3-80页 |
· SF溶液、SF-BSA-NP和SF-M6P5-BSA-NP在小鼠体内分布及经时变化规律 | 第80-90页 |
· 肝靶向性分析及评价 | 第90-93页 |
· SF溶液、SF-BSA-NP和SF-M6P5-BSA-NP在小鼠血浆及肝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93-96页 |
3 讨论 | 第96-99页 |
第五部分 HSC主动摄入阿魏酸钠新糖蛋白纳米粒的免疫组化研究 | 第99-10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99-10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 实验动物 | 第10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0-104页 |
·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 胆红素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测定 | 第101页 |
· 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101-102页 |
·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102-104页 |
· 统计分析 | 第10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4-106页 |
· 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一般情况 | 第104页 |
· 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造模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第104-105页 |
· 肝纤维化初期模型大鼠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105页 |
· 免疫组化结果 | 第105-106页 |
4 讨论 | 第106-109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综述: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其靶向性研究进展 | 第114-121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12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