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8
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
页 |
· 选题的缘起 | 第8-9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
页 |
· 论文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 第11-13
页 |
· 论文研究的对象 | 第11-12
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
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框架 | 第13-15
页 |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13
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
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4-15
页 |
· 论文研究的创新处及研究方法 | 第15-17
页 |
· 论文研究的创新处 | 第15
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
页 |
第2章 近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 | 第17-41
页 |
·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 | 第17-26
页 |
· 福州城市概况 | 第17-18
页 |
· 近代之前福州城市形态演变轨迹 | 第18-23
页 |
· 近代之前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分析 | 第23-26
页 |
· 近代福州城市发展背景 | 第26
页 |
· 近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轨迹 | 第26-34
页 |
·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 第26-30
页 |
· 民国前中期(1911~1937年) | 第30-33
页 |
· 抗日战争前后(1937~1949年) | 第33-34
页 |
· 近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分析 | 第34-41
页 |
·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 第34-35
页 |
· 城市形态演变的功能特征 | 第35-36
页 |
· 城市内部结构演替特征 | 第36-41
页 |
第3章 现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 | 第41-59
页 |
· 现代福州城市发展背景 | 第41-42
页 |
· 现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轨迹 | 第42-50
页 |
· 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年) | 第42-43
页 |
· “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第43-44
页 |
·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年) | 第44-45
页 |
·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 | 第45-47
页 |
· 扩大改革开放阶段(1992年至今) | 第47-50
页 |
· 现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 第50-59
页 |
·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 第50-53
页 |
· 城市形态演变的功能特征 | 第53-54
页 |
· 城市内部结构演替特征 | 第54-59
页 |
第4章 近现代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59-87
页 |
· 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 第60-61
页 |
· 交通运输条件——牵力 | 第61-65
页 |
· 交通方式的进步 | 第61-63
页 |
·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 第63-65
页 |
· 政治政策因素——控制力 | 第65-69
页 |
· 城市规划——导向力 | 第69-71
页 |
· 城市经济活动——原动力 | 第71-79
页 |
· 城市经济发展 | 第71-74
页 |
· 产业结构发展 | 第74-77
页 |
· 土地价格因素 | 第77-79
页 |
·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力 | 第79
页 |
· 社会文化因素——催化力 | 第79-82
页 |
· 社会组织结构 | 第79-80
页 |
· 文化价值观念 | 第80-82
页 |
· 各动力机制综合作用总结 | 第82-87
页 |
第5章 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总结及发展模式研究 | 第87-113
页 |
· 福州中心城形态演变的规律总结及发展模式研究 | 第87-102
页 |
· 近现代福州中心城形态演变的规律总结 | 第87-89
页 |
· 近现代福州中心城形态发展模式总结 | 第89-91
页 |
· 两种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特征分析:“组团—协作”式与“外溢—回波”式 | 第91-94
页 |
· 两种城市形态发展模式比较 | 第94-96
页 |
· 福州未来中心城形态发展模式选择——“组团—协作”式 | 第96-102
页 |
· 福州市区城市形态的规律总结及发展模式研究 | 第102-113
页 |
· 福州市区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的规律总结——“港城协作”式 | 第102
页 |
· 港口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 | 第102-105
页 |
· 福州市区“港城协作”式城市形态发展分析 | 第105-109
页 |
· 福州未来市区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 第109-113
页 |
第6章 福州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建议 | 第113-128
页 |
· 福州未来城市形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第113-116
页 |
·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 第113
页 |
·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113-114
页 |
· 政策的发展变化 | 第114
页 |
·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 第114-115
页 |
· 历史文脉保护的需求 | 第115
页 |
·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 | 第115-116
页 |
· 福州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建议 | 第116-128
页 |
· 福州未来城市空间扩展方向选择——东进南拓,由陆向海 | 第116-118
页 |
· 构筑“轴向多组团”的中心城形态 | 第118-123
页 |
· 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 第123-124
页 |
· 构建“港城协作”的市区城市形态 | 第124-125
页 |
· 优秀传统空间形态的保护、延续和发展 | 第125-126
页 |
· 未来城市形态发展的交通系统支撑 | 第126-128
页 |
结语 | 第128-130
页 |
致谢 | 第130-13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