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2006年以来,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料不断显示,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消失,正在被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所取代。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占出口商品总额50%以上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会不会降低?占国内社会生产总值30%强的出口产品销往哪里去?国内生产总规模是否要逐渐压缩?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通过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路性启迪。 一、谜题理论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53年发表的题为(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再审查)一文中,在对美国200个产业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与同期进口100万美元替代晶的资本有机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有机构成。里昂惕夫据此认为:美国的出口商品更多密集的是劳动要素,而不是本国丰富的资本要素,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里昂惕夫在其发表的另一篇题为(要素比例和美国贸易的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论文中,对这种“谜”象解析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具有更熟练的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3倍,美国的劳动是倍加劳动。因此,美国是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还认为,美国工人劳动的高熟练程度和高劳动生产率,是由于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工人接受过高水平专业教育和高质量技术培训,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出口商品一直以资本/劳动的高比率和销售价格低廉而雄踞世界市场之首,并迅速塑就强撼不……
<<<<<全文未完,本文约4135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