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欣赏论文] 移情说是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学说,中西方的美学家都对其作过专门的研究。在我国,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将同情和移情区分开,而在西方国家,因为受浪漫主义的感染,立普斯遂以移情代替了同情。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移情是社会人的一种重要特征和内在的心理过程,它在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而在审美过程中则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中外美学家对移情的解释层出不穷。中国的传统美学家认为生命元气,贯通天地,天地万物的情态都能够与人相互感应,“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其被称为“感物动情说”。而在西方单从移情一词来看,它的发展更为久远,其代表人物立普斯认为“物本无情,我自移位”。由此可见,我国所理解的移情,则是指物是有思想情感的,因为它的外在感性特征,使人们随之与其一起感动,从而融入到物的情感当中。而西方的移情说则以审美主体的感受为最终目标,却忽视了物的情感,单纯的以其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对象。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异,在认识问题的起点上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但是人们从中感受到的美却是相同的,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一提到移情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立普斯。有人说如果说移情说是美学界的进化论,那么立普斯就成了美学界的达尔文。但是真正奠定移情说基础的却是费肖尔父子,他们才是移情说的先驱
一、费肖尔的“移情感入”与“情感渗透”
费肖尔是指弗里德利希·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1807—1887)和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 1847—1933)父子。父亲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是移情说美学理论的创立者。主要著作有《美学》、《批评论丛》、《论象征》等。罗伯特·费肖尔代表作是《视觉的形式感》,他从其父&ldquo……
<<<<<全文未完,本文约3249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