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1页 |
1.1 超浸润现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1.1.1 自然界中的超浸润现象 | 第13-15页 |
1.1.2 超浸润现象的现实应用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 超浸润现象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1.2.1 表面静态浸润性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1.2.2 接触角滞后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1.2.3 动态滚动角理论模型 | 第21页 |
1.2.4 液滴运输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1.3 超浸润材料表面雾水收集研究背景 | 第22-46页 |
1.3.1 雾水收集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1.3.2 雾水收集材料制备 | 第27-4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1页 |
第二章 钛基底表面TIO_2基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冷凝微滴自驱离性能研究 | 第61-77页 |
2.1 前言 | 第61-6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2-67页 |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62页 |
2.2.2 TiO_2基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调控 | 第62-63页 |
2.2.3 样品表面疏水化处理 | 第63页 |
2.2.4 钛片原样及TiO_2基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63-65页 |
2.2.5 钛片原样及TiO_2基纳米结构样品浸润性表征 | 第65-66页 |
2.2.6 钛片原样及TiO_2基纳米结构样品粘附力表征 | 第66-6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3页 |
2.3.1 微纳结构对浸润性及粘附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2.3.2 液滴撞击实验 | 第68-69页 |
2.3.3 冷凝自驱离实验 | 第69-70页 |
2.3.4 冷凝液滴在材料表面分布统计 | 第70-71页 |
2.3.5 机理分析 | 第71-72页 |
2.3.6 理论计算 | 第72-73页 |
2.4 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三章 铝基表面棒孔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冷凝微滴自驱离中的应用 | 第77-90页 |
3.1 前言 | 第77-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83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78-79页 |
3.2.2 具有棒孔复合纳米结构的Al基表面的制备 | 第79-80页 |
3.2.3 样品形貌表征 | 第80-8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3-86页 |
3.3.1 冷凝自驱离实验 | 第83-85页 |
3.3.2 冷凝液滴在材料表面分布统计 | 第85页 |
3.3.3 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3.4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四章 氧化铝微针结构超润滑涂层表面“捕雾刷”的制备及其雾水收集性能的强化 | 第90-107页 |
4.1 前言 | 第90-9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1-99页 |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91-92页 |
4.2.2 具有氧化铝微针结构表面超润滑涂层的“捕雾刷”的制备 | 第92页 |
4.2.3 样品形貌及浸润性表征 | 第92-9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4.3.1 氧化铝微针结构超润滑涂层表面雾水收集过程 | 第99-101页 |
4.3.2 铝箔无沟槽结构表面及沟槽结构表面雾水收集性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4.3.3 沟槽及沟槽间距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及理论分析 | 第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镀铝PET光滑表面沟槽结构的制备及其雾水收集性能的强化 | 第107-119页 |
5.1 前言 | 第107-10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8-113页 |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108-109页 |
5.2.2 镀铝PET光滑疏水表面沟槽结构的制备 | 第109页 |
5.2.3 样品形貌及浸润性表征 | 第109-11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5.3.1 镀铝PET无沟槽结构表面及沟槽结构表面雾水收集过程 | 第113-115页 |
5.3.2 镀铝PET无沟槽结构表面及沟槽结构表面雾水收集性能分析 | 第115-116页 |
5.3.3 沟槽及沟槽间距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及理论分析 | 第116页 |
5.4 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镀铝PET光滑表面KIRIGAMI结构的制备及其雾水收集性能的强化 | 第119-138页 |
6.1 前言 | 第119-12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0-126页 |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120-121页 |
6.2.2 镀铝PET光滑疏水表面Kirigami结构的制备 | 第121页 |
6.2.3 样品形貌及浸润性表征 | 第121-12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4页 |
6.3.1 不同浸润性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6.3.2 不同倾斜角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及理论分析 | 第128-130页 |
6.3.3 不同形状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及理论分析 | 第130-132页 |
6.3.4 不同尺寸对雾水收集性能的影响及理论分析 | 第132-134页 |
6.4 小结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8-140页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