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 前言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国内外古生产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 | 第17-19页 |
· 生物硅 | 第17页 |
· 有机碳 | 第17-18页 |
· 底栖有孔虫 | 第18页 |
· 生物成因钡 | 第18页 |
· 生物碳酸盐 | 第18-19页 |
· 沉积物年代序列的确定 | 第19-20页 |
· ~(210)Pb 测年 | 第19-20页 |
· ~(137)Cs 测年 | 第20页 |
· ~(14)C 测年 | 第20页 |
· 其它方法 | 第20页 |
· 古生产力的估算方法 | 第20-24页 |
· 应用替代指标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估算古生产力 | 第21-23页 |
· 应用替代指标与初级生产力现场调查资料的关系估算古生产力 | 第23-24页 |
· 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研究 | 第24-25页 |
· 利用碳氮比(TOC/TN)示踪有机质来源 | 第24-25页 |
· 利用碳十三同位素(13C)示踪有机质来源 | 第25页 |
·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埋藏通量的长期记录 | 第25-27页 |
· 沉积物中碳埋藏通量长期记录研究 | 第26页 |
· 沉积物中生物硅埋藏通量长期记录研究 | 第26页 |
· 沉积物中其他生源要素埋藏通量长期记录 | 第26-27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调查区域与方法 | 第28-36页 |
· 研究海域 | 第28-33页 |
· 黄海,东海海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概况 | 第28-29页 |
· 水文情况与径流特点 | 第29-33页 |
· 采样站位与样品信息 | 第33-34页 |
· 研究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 近代沉积年代序列的确立 | 第34页 |
· 大尺度沉积年代序列的确立 | 第34-35页 |
· 总无机碳、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的测定及预处理 | 第35页 |
· 沉积物中的生物硅的测定 | 第35-36页 |
· 粒度的测定 | 第36页 |
3 年代测定结果 | 第36-39页 |
· ~(210)Pb 测定结果 | 第36-39页 |
· 沉积速率测算结果 | 第36-37页 |
· 沉积速率的推测 | 第37-39页 |
· ~(14)C 测定结果 | 第39页 |
4 沉积断面中生物硅的长期记录及重建 | 第39-57页 |
· 生物硅的分布及其重建潜力 | 第40-48页 |
· 生物硅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 生物硅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 沉积物中生物硅对古生产力的重建潜力 | 第45-48页 |
· 沉积断面中古生产力的重建 | 第48-57页 |
· 沉积断面中柱状沉积物长期记录的海区差异 | 第48-50页 |
· 以生物硅为指标重建近 200 年的初级生产力 | 第50-55页 |
· 以生物硅为指标重建古生产力 | 第55-57页 |
5 沉积断面中有机碳源解析及对古生产力的重建 | 第57-73页 |
· 有机碳源解析及其重建潜力 | 第58-68页 |
· 有机碳的平面分布及碳源解析 | 第58-60页 |
· 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及碳源解析 | 第60-65页 |
· 沉积物中有机碳对古生产力的重建潜力 | 第65-68页 |
· 以海源有机碳为指标重建近 200 年的初级生产力 | 第68-73页 |
· 以海源有机碳为指标重建 A 断面近 200 年的初级生产力 | 第69页 |
· 以海源有机碳为指标重建 B 断面近 200 年的初级生产力 | 第69-71页 |
· A,B 断面以海源有机碳为指标重建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71-73页 |
6 沉积断面中碳埋藏通量及其对古生产力的响应 | 第73-86页 |
· 碳埋藏通量在沉积断面中的长期记录 | 第73-80页 |
· 碳埋藏通量的计算 | 第73-74页 |
· 近 200 年间南黄海沉积断面中碳埋藏通量的记录 | 第74-80页 |
· 碳埋藏通量对古生产力变迁的响应 | 第80-86页 |
· A 断面碳埋藏通量对古生产力变迁的响应 | 第80-82页 |
· B 断面碳埋藏通量对古生产力变迁的响应 | 第82-86页 |
· A,B 断面碳埋藏通量对古生产力变迁的响应的分析比较 | 第8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
已发表或接收文章 | 第10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