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导论 | 第11-29
页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第11-17
页 |
二、基本概念与论文结构 | 第17-25
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7
页 |
四、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29
页 |
第一章 跨国运输通道 | 第29-49
页 |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性质 | 第29-34
页 |
一、跨国运输通道的内涵与外延 | 第29-31
页 |
二、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 第31-34
页 |
三、明确交通运输业的物质生产性质的意义 | 第34
页 |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特征 | 第34-37
页 |
一、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 | 第34-35
页 |
二、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 | 第35-36
页 |
三、具有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 | 第36-37
页 |
四、具有社会公益性 | 第37
页 |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跨国运输通道 | 第37-49
页 |
一、丝绸之路 | 第37-41
页 |
二、茶马古道 | 第41-44
页 |
三、云南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 第44-49
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条件与现状 | 第49-84
页 |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 | 第49-55
页 |
一、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 第49-50
页 |
二、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 | 第50-52
页 |
三、地缘政治经济化与地缘经济趋势增强 | 第52-53
页 |
四、通道的安全性 | 第53-55
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 | 第55-64
页 |
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 第55-56
页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第56-59
页 |
三、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 | 第59-62
页 |
四、边境地区存在众多的跨界民族 | 第62-64
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 | 第64-80
页 |
一、东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第65-70
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第70-75
页 |
三、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第75-80
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类型 | 第80-84
页 |
一、按运输对象可分为资源能源型、工业产品型和劳务型 | 第80-81
页 |
二、按运输方式可分为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 第81-83
页 |
三、按物流形态可分为输入型、输出型和双向型 | 第83-84
页 |
第三章 跨国运输通道在民族经济外向拓展中的作用 | 第84-103
页 |
第一节 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 | 第84-94
页 |
一、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 第84-88
页 |
二、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 | 第88-90
页 |
三、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 | 第90
页 |
四、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 第90-93
页 |
五、充分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向外拓展民族经济 | 第93-94
页 |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桥梁 | 第94-103
页 |
一、引导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 第94-95
页 |
二、边境贸易的重要纽带 | 第95-97
页 |
三、民族经济利用外资的平台 | 第97-99
页 |
四、民族经济开拓国际市场的媒介 | 第99-100
页 |
五、促进民族经济对邻国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00-101
页 |
六、利于民族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 第101-103
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 第103-132
页 |
第一节 我国边境地区交界地带的类型 | 第103-109
页 |
一、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 第103-106
页 |
二、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 | 第106-109
页 |
第二节 邻国交通运输状况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 | 第109-124
页 |
一、东北地区三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第109-113
页 |
二、西北地区五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第113-118
页 |
三、西南地区六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第118-124
页 |
第三节 边境口岸建设对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影响 | 第124-127
页 |
一、民族地区边境口岸的带状分布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第124-126
页 |
二、口岸的对应性特征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第126-127
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存在的问题 | 第127-132
页 |
一、过境运输的局限性 | 第127-128
页 |
二、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 | 第128-129
页 |
三、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 第129-131
页 |
四、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 | 第131-132
页 |
第五章 发展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思路 | 第132-154
页 |
第一节 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 | 第132-139
页 |
一、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 | 第132-133
页 |
二、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比例 | 第133-135
页 |
三、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第135-137
页 |
四、使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少数民族劳动者 | 第137-138
页 |
五、跨国运输通道的养护需要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参与 | 第138-139
页 |
第二节 发挥口岸优势并提升口岸功能 | 第139-143
页 |
一、发挥重点口岸的地域优势构建边境交通的枢纽 | 第139-140
页 |
二、拓展口岸城市的外向性 | 第140-142
页 |
三、提升口岸城市的物流功能 | 第142-143
页 |
第三节 向跨国经济通道的方向发展 | 第143-154
页 |
一、相关理论 | 第143-145
页 |
二、跨国运输通道向经济带发展 | 第145-147
页 |
三、跨国经济通道的典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 第147-150
页 |
四、跨国经济通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 | 第150-1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