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绪论 | 第11-32
页 |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与分类之演变与认定 | 第11-15
页 |
一、台湾原住民的族称与分类的演变 | 第11-15
页 |
二、台湾原住民的族称与分类的认定 | 第15
页 |
第二节 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界定与论述 | 第15-26
页 |
一、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界定 | 第15-17
页 |
二、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发展概述 | 第17-26
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 | 第26-32
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26-27
页 |
二、相关的研究动态及主要成果 | 第27-32
页 |
第一章 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追溯原住民的历史 | 第32-56
页 |
第一节 部落会所制度——原住民青年生命中必经的成年仪式 | 第32-35
页 |
一、排湾族作家小说中的年龄组织——见证部落少年的成长历程 | 第33-34
页 |
二、卑南族作家记忆中的部落会所——塑造强悍民族的历史基石 | 第34-35
页 |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中的原住民女性——彰显原始的生命魅力 | 第35-39
页 |
一、原住民女性作家对部落传统女性的生命书写 | 第35-37
页 |
二、原住民男性作家视角中的部落传统女性形象 | 第37-39
页 |
第三节 传统的祭典仪式——亲近渐行渐远的族群世界 | 第39-44
页 |
一、布农族的传统祭典:农事祭祀以及打耳祭 | 第39-41
页 |
二、卑南人的传统祭典:猴祭 | 第41-42
页 |
三、达悟族的传统祭典:飞鱼祭 | 第42-43
页 |
四、赛夏族的传统祭典:矮灵祭 | 第43-44
页 |
第四节 捍卫祖灵——台湾原住民英勇抗日史 | 第44-50
页 |
一、泰雅勇士奏响天狗部落之歌 | 第45-47
页 |
二、抗击日本侵略者:另一种意义的"出草" | 第47-48
页 |
三、1930年雾社事件: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 第48-50
页 |
第五节 维护民族权力——现代原住民民族运动的兴起 | 第50-56
页 |
一、还原历史:打破吴凤神话故事 | 第50-51
页 |
二、正名运动:将"原住民"还给原住民 | 第51-53
页 |
三、还我土地运动:土地就是生命 | 第53-56
页 |
第二章 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文化 | 第56-76
页 |
第一节 永远的部落——对传统文化的缅怀 | 第56-63
页 |
一、孙大川:以民族文化的再生为使命 | 第57-58
页 |
二、奥威尼·卡露斯盎:传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 | 第58-61
页 |
三、瓦历斯·诺干:穿越现代文明缅怀传统文化 | 第61-63
页 |
第二节 原住民文学中猎人文化之变迁——"与梅花鹿共舞"到"只打飞鼠" | 第63-67
页 |
一、昔日猎人的风采:完美诠释原住民的狩猎文化 | 第63-65
页 |
二、部落最后的猎人:原住民狩猎文化日渐式微的见证者 | 第65-67
页 |
第三节 原住民文学中的"酒文化"——原始生命的策动力 | 第67-72
页 |
一、与原住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酒文化 | 第67-70
页 |
二、台湾原住民的酗酒现象 | 第70-72
页 |
第四节 原住民文学中的"黥纹文化"——神圣庄严的成年礼俗 | 第72-76
页 |
一、黥面纹身:庄严的生命礼俗 | 第72-74
页 |
二、黥纹习俗反映原住民婚姻观与宗教信仰 | 第74-76
页 |
第三章 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精神世界 | 第76-98
页 |
第一节 原住民灵魂安放的原乡——与自然界的山"盟"海"誓" | 第76-81
页 |
一、原住民族关于山林的哲学 | 第76-78
页 |
二、原住民族关于海洋的智慧 | 第78-81
页 |
第二节 原住民豁达的精神世界——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 第81-85
页 |
一、原住民族独特的丧葬习俗 | 第81-83
页 |
二、原住民族豁达的生死观 | 第83-85
页 |
第三节 原住民乐观的民族性格——把生活过得"原"汁"原"味 | 第85-93
页 |
一、唱响"那路弯"——住民歌谣的独特魅力 | 第85-89
页 |
二、原住民乐观性格的铸就:"知足"才能"常乐" | 第89-93
页 |
第四节 原住民朴素的自然观——一切生物都有灵魂 | 第93-98
页 |
一、占卜习俗:原住民族与神灵的对话方式 | 第93-95
页 |
二、万物有灵论:原住民族与自然互动模式的基础 | 第95-98
页 |
第四章 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看原住民的现实处境 | 第98-135
页 |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现实生活的苦难与困惑 | 第98-108
页 |
一、丢失在"都市丛林中"的民族自信心——从"山林猎人"到"鹰架猎人"的悲歌 | 第99-102
页 |
二、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原住民新生代——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异化瓦解以及教育理念的冲突 | 第102-106
页 |
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原住民老人——在过去与现在的交错时空中徘徊的"异乡人" | 第106-108
页 |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身份认同的矛盾与选择 | 第108-121
页 |
一、瓦历斯·诺干:重回祖灵怀抱的泰雅孩子 | 第109-114
页 |
二、利格拉乐·阿乌——从"外省第二代"到"原住民女性"的身份认同 | 第114-118
页 |
三、夏曼·蓝波安:拥抱母文化 作一条返航的飞鱼 | 第118-121
页 |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 第121-135
页 |
一、重塑民族文化建构文化主体性——以"第一人称"的主体地位诠释族群文化 | 第121-127
页 |
二、母语书写的尝试——展现原住民最原始的生命记忆 | 第127-130
页 |
三、族群语言艺术的出色运用——不同于汉族经验世界的修辞特色 | 第130-135
页 |
结语 | 第135-13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3-145
页 |
后记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