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三甲散及其拆方滋阴养血药调控肝纤维化TGF-β/Smads通路的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48页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第18-26页 | · 肝纤维化发生的病因 | 第18-20页 | · 病毒性肝炎 | 第18页 | · 慢性酒精中毒 | 第18-19页 | · 药物或化学毒药 | 第19页 | · 肝脏瘀血 | 第19页 | · 胆汁淤积 | 第19页 | · 脂肪肝 | 第19页 | · 其他 | 第19-20页 | ·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第20-23页 | ·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 第20页 | · 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 第20-22页 | · 转化生长因子 | 第21页 |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第21页 |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第21页 | · 肿瘤坏死因子-a | 第21-22页 | · 表皮生长因子 | 第22页 | · 细胞外基质 | 第22-23页 | · 胶原 | 第22页 | · 糖蛋白 | 第22-23页 | · 蛋白聚糖和糖胺多糖 | 第23页 | · 肝纤维化的诊断 | 第23-24页 | · 组织病理学诊断 | 第23页 | · 影像学诊断 | 第23-24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24页 | · 临床特征 | 第24页 | · 肝纤维化的治疗 | 第24-26页 | · 清除致病因子,保护和阻止肝损伤 | 第24-25页 | · 抑制HSC的活化与增殖 | 第25页 | · 促进HSC的凋亡 | 第25页 | · 抑制ECM的合成及分泌 | 第25-26页 | · 促进ECM降解 | 第26页 | · 基因治疗 | 第26页 | 2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第26-34页 | · 病名 | 第26-27页 | · 病因病机 | 第27-31页 | · 初期阶段 | 第27-28页 | · 中期阶段 | 第28-29页 | · 肝郁气滞 | 第28页 | · 肝病传脾 | 第28-29页 | · 后期阶段 | 第29-31页 | · 肝血瘀阻 | 第29页 | · 正气亏虚 | 第29-30页 | · 久病入络 | 第30-31页 | · 辨证施治 | 第31-34页 | · 初期阶段:清热利湿法 | 第31-32页 | · 中期阶段:疏肝健脾法 | 第32页 | · 后期阶段 | 第32-34页 | · 活血化瘀法 | 第32-33页 | · 滋养肝肾法 | 第33-34页 | 3 关于本课题的实验设计思路 | 第34-48页 | · 主客交、络病与肝纤维化 | 第35-41页 | · 主客交 | 第35-37页 | · 络病 | 第37-39页 | · 主客交与络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主客交、络病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 第40-41页 | · 加减三甲散 | 第41-45页 | · 三甲散 | 第41页 | · 仿三甲散 | 第41-42页 | · 加减三甲散 | 第42-45页 | · 滋阴养血法 | 第45-48页 | · 络脉为病,需滋养肝肾 | 第45-46页 | · 病位在肝,久病及肾 | 第46-48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8-6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 药物 | 第48-49页 | · 受试药物 | 第48页 | · 阳性药物 | 第48页 | · 造模药物 | 第48-49页 | · 动物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 动物模型建立 | 第50页 |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50页 | · 动物给药 | 第50-51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51-54页 | ·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观察 | 第51页 | · 肝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 放射免疫法检测 | 第52页 | · 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 | 第52页 | · 免疫组化法检测 | 第52-53页 | · 原位杂交POD法检测 | 第53-5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54-5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5-66页 | · 大鼠一般情况 | 第55页 | · 肝脏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 第55-58页 | · PⅢNP与HA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 肝细胞凋亡情况 | 第59-61页 | · 肝组织TGF-β1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 肝组织Smad2/3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 肝组织Smad7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 肝组织PAI-1检测结果 | 第64-65页 | · 肝组织a2(Ⅰ)前胶原mRNA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1. 对PⅢNP与HA的影响 | 第66页 | 2. 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6-67页 | 3. 对TGF-β/Smads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67-68页 | 4. 对PAI-1和a2(Ⅰ)前胶原mRNA的影响 | 第68-69页 | 5. 关于滋阴养血法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1. 加减三甲散的治疗作用 | 第70页 | 2. 加减三甲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 第70-71页 | 3. 拆方滋阴养血药物的治疗作用 | 第71页 | 4. 拆方滋阴养血药物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 第7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1-74页 | 1. 关于动物模型 | 第71-72页 | 2. 关于指标的选择 | 第72页 | 3. 关于该方临床适用范围的界定 | 第72页 | 4. 关于拆方滋阴养血药物的研究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附图 | 第86-93页 | 1. 病理切片图 | 第86-87页 | 2. 肝细胞凋亡图 | 第87-88页 | 3. 肝组织TGF-β 1图 | 第88-89页 | 4. 肝组织Smad2/3图 | 第89-90页 | 5. 肝组织Smad7图 | 第90-91页 | 6. 肝组织PAI-1图 | 第91-92页 | 7. 肝组织a2(Ⅰ)前胶原mRNA图 | 第92-93页 | 综述 | 第93-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