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英文摘要 | 第8-18
页 |
导言 | 第18-20
页 |
第一章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发展概述 | 第20-38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种类与功能 | 第20-29
页 |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考察 | 第20-23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 第23-27
页 |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 | 第27-29
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3
页 |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历史渊源 | 第29-30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现代发展 | 第30-31
页 |
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动力 | 第31-33
页 |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 第33-35
页 |
一、交易所市场的发展 | 第33-35
页 |
二、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 第35
页 |
第四节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事件与法律监管的强化 | 第35-38
页 |
一、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的风险事件 | 第35-36
页 |
二、国际社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与监管建议 | 第36-37
页 |
三、国家法律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 | 第37-38
页 |
第二章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基础理论 | 第38-52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 第38-42
页 |
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垄断 | 第38-39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39-40
页 |
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外部性 | 第40-41
页 |
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公共物品性 | 第41-42
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特殊根源 | 第42-44
页 |
一、金融衍生交易面临更多的风险 | 第42
页 |
二、金融衍生交易具有双重的虚拟性 | 第42-43
页 |
三、市场的透明度不高,不确定性增强 | 第43-44
页 |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本质 | 第44-46
页 |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44-45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本质 | 第45-46
页 |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目标 | 第46-49
页 |
一、保证市场的有效性 | 第46-47
页 |
二、维护市场的完整性 | 第47-48
页 |
三、防止系统性风险 | 第48-49
页 |
四、保护投资者以及零售用户的利益 | 第49
页 |
第五节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49-52
页 |
一、公开、公正原则 | 第49-50
页 |
二、成本—效益性原则 | 第50
页 |
三、合作性和系统性原则 | 第50-51
页 |
四、安全性原则 | 第51-52
页 |
第三章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体制 | 第52-66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模式选择 | 第52-54
页 |
一、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 | 第52-53
页 |
二、集中监管与分类监管 | 第53-54
页 |
第二节 美国政府主导下的多头监管 | 第54-59
页 |
一、美国立法监管的发展过程 | 第54-56
页 |
二、政府多头监管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 第56-57
页 |
三、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职责的划分 | 第57-59
页 |
第三节 英国自律主导型的单一监管 | 第59-63
页 |
一、英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自律监管传统 | 第59-60
页 |
二、建立全能金融监管的改革实践 | 第60-62
页 |
三、英国自律主导型的单一监管 | 第62-63
页 |
第四节 各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 | 第63-66
页 |
一、各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共同特征 | 第63-64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发展趋势 | 第64-66
页 |
第四章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准入监管 | 第66-87
页 |
第一节市场设立监管 | 第66-75
页 |
一、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场所选择 | 第66-68
页 |
二、各国衍生工具市场设立监管比较 | 第68-69
页 |
三、对衍生工具市场设立的分类监管实践 | 第69-72
页 |
四、电子交易系统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监管提出的挑战 | 第72-75
页 |
第二节 产品上市监管 | 第75-82
页 |
一、产品的监管范围 | 第75-78
页 |
二、合约的上市审批 | 第78-81
页 |
三、对证券类衍生工具的特殊规定 | 第81-82
页 |
第三节 中介监管 | 第82-87
页 |
一、美国对金融衍生交易的中介监管制度 | 第83-84
页 |
二、英国对金融衍生交易中介的许可制度 | 第84-85
页 |
三、我国及其他国家对交易中介的许可监管 | 第85-86
页 |
四、英、美及我国对牌照发放的审核比较 | 第86-87
页 |
第五章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管 | 第87-118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面临的风险 | 第87-92
页 |
一、经济风险 | 第88-90
页 |
二、法律风险 | 第90-92
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揭示原则 | 第92-95
页 |
一、风险揭示原则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的运用 | 第92-93
页 |
二、风险揭示原则的法律地位 | 第93-94
页 |
三、风险揭示的对象比较 | 第94-95
页 |
第三节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的交易和结算制度 | 第95-101
页 |
一、会员制度 | 第95-96
页 |
二、保证金制度 | 第96-98
页 |
三、每日无负债的结算制度 | 第98-99
页 |
四、交易头寸限额制度 | 第99
页 |
五、大户报告制度 | 第99-100
页 |
六、价格限制制度 | 第100-101
页 |
七、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101
页 |
第四节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 第101-104
页 |
一、国家及国际社会对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监管要求 | 第101-102
页 |
二、内部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 | 第102-103
页 |
三、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 第103-104
页 |
第五节 对市场参与者的资本充足性监管 | 第104-112
页 |
一、信用风险的资本充足性监管 | 第105-108
页 |
二、VaR 模型的运用与市场风险资本充足性监管 | 第108-111
页 |
三、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的资本充足性监管 | 第111-112
页 |
第六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风险监管 | 第112-118
页 |
一、英、美对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的监管比较 | 第112-116
页 |
二、国际主协议与法律风险控制 | 第116-118
页 |
第六章 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 | 第118-130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 第118-120
页 |
一、对金融机构进行国际监管的需要 | 第118-119
页 |
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管的需要 | 第119-120
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挑战 | 第120-123
页 |
一、传统会计无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会计确认 | 第120-122
页 |
二、传统会计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合理计量 | 第122
页 |
三、传统财务报告体系难以充分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财务信息 | 第122-123
页 |
第三节 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的改革实践 | 第123-126
页 |
一、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的立法发展 | 第123-124
页 |
二、国际社会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的研究与实践 | 第124-126
页 |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框架构建 | 第126-130
页 |
一、定量信息披露概念框架的构建 | 第126-129
页 |
二、定性信息披露要求 | 第129-130
页 |
第七章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法律责任 | 第130-146
页 |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法律责任概述 | 第130-137
页 |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法律责任的界定 | 第131
页 |
二、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法律责任形式 | 第131-134
页 |
三、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法律责任特征 | 第134-137
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中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 第137-146
页 |
一、违法入市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 第137-138
页 |
二、内幕交易及其法律责任 | 第138-140
页 |
三、抢先交易及其法律责任 | 第140-142
页 |
四、市场操纵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 第142-144
页 |
五、欺诈顾客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 第144-146
页 |
第八章 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的思考 | 第146-166
页 |
第一节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制度环境与发展模式选择 | 第146-155
页 |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发展历程 | 第146-149
页 |
二、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制度环境与风险特征 | 第149-153
页 |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153-155
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体制 | 第155-160
页 |
一、明确全国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主体 | 第155-156
页 |
二、强化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自律监管 | 第156-158
页 |
三、引入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机制,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 第158-160
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160-163
页 |
一、当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立法现状分析 | 第160-162
页 |
二、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162-163
页 |
第四节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163-166
页 |
一、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监管上的重大突破 | 第163-164
页 |
二、现有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164-165
页 |
三、我国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165-166
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
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6-177
页 |
后记 | 第177-17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