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问题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从犯的概念及其认定 | 第15-41页 | 第一节 从犯的立法沿革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从犯的概念及其认定 | 第18-41页 | 一、中外刑法关于从犯的定义 | 第18-20页 | 二、从犯的认定 | 第20-24页 | 三、从犯的具体分类 | 第24-41页 | 第二章 从犯的犯罪形态认定 | 第41-75页 | 第一节 从犯的完成形态 | 第41-57页 | 一、犯罪既遂的诸种学说及评述 | 第41-47页 | 二、共同犯罪的犯罪既遂认定问题 | 第47-57页 | 第二节 从犯的未完成形态 | 第57-75页 | 一、从犯的犯罪预备认定 | 第57-63页 | 二、从犯的犯罪未遂认定 | 第63-69页 | 三、从犯的犯罪中止认定 | 第69-75页 | 第三章 从犯的罪数形态认定 | 第75-95页 | 第一节 从犯性质的实行犯的—罪与数罪认定 | 第76-89页 | 一、从犯性质的实行犯与继续犯 | 第77-80页 | 二、从犯性质的实行犯与想象竞合犯 | 第80-82页 | 三、从犯性质的实行犯与转化犯 | 第82-84页 | 四、从犯性质的实行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84-87页 | 五、从犯性质的实行犯与结合犯 | 第87-89页 | 第二节 从犯性质的组织犯的—罪与数罪认定 | 第89-90页 | 一、从犯性质的组织犯与转化犯 | 第89页 | 二、从犯性质的组织犯与牵连犯 | 第89-90页 | 三、从犯性质的组织犯与连续犯 | 第90页 | 四、从犯性质的组织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90页 | 第三节 从犯性质的教唆犯的—罪与数罪认定 | 第90-93页 | 一、从犯性质的教唆犯与想象竞合犯 | 第90-92页 | 二、从犯性质的教唆犯与转化犯 | 第92页 | 三、从犯性质的教唆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92页 | 四、从犯性质的教唆犯与结合犯 | 第92-93页 | 第四节 帮助犯的—罪与数罪认定 | 第93-95页 | 一、帮助犯与牵连犯 | 第93-94页 | 二、帮助犯与连续犯 | 第94页 | 三、帮助犯与结合犯 | 第94页 | 四、帮助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94-95页 | 第四章 从犯与身份 | 第95-118页 | 第一节 身份犯的有关理论 | 第95-98页 | 一、刑法中的身份 | 第95-97页 | 二、刑法中的身份犯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 | 第98-110页 | 一、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的定性问题 | 第98-104页 | 二、共同犯罪的范围及罪名认定 | 第104-110页 | 第三节 身份对从犯认定的刑法意义 | 第110-118页 | 一、身份犯教唆非身份犯实施身份犯罪时的从犯认定 | 第111-113页 | 二、身份犯帮助非身份犯实施身份犯罪时的从犯认定 | 第113-115页 | 三、非身份犯罪教唆、帮助身份犯实施身份犯罪时的从犯认定 | 第115页 | 四、存在多个身份犯时的从犯认定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从犯的量刑情节 | 第118-145页 | 第一节 从犯的自首认定问题 | 第118-126页 | 一、共同犯罪从犯自首中"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范围界定 | 第118-121页 | 二、单位犯罪中从犯自首的认定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从犯的立功认定问题 | 第126-132页 | 一、从犯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的认定问题 | 第126-128页 | 二、从犯揭发同案犯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128-129页 | 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129-130页 | 四、对合犯的自首与立功认定问题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从犯的累犯与再犯认定 | 第132-138页 | 一、从犯的累犯认定 | 第132-136页 | 二、从犯的再犯认定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数额型共同犯罪中从犯的刑事责任承担与认定问题 | 第138-145页 | 一、关于数额型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刑事责任认定的立法沿革 | 第138-140页 | 二、关于数额型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刑事责任认定的观点聚讼 | 第140-143页 | 三、数额型共同犯罪中从犯刑事责任的认定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单位犯罪视野中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45-176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 第145-154页 | 第二节 单位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认定 | 第154-163页 | 一、单位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的主体问题 | 第154-156页 | 二、单位共同犯罪的概念 | 第156-158页 | 三、单位共同犯罪的分类 | 第158-161页 | 四、单位与单位之间共同犯罪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63-171页 | 一、单位是主犯,自然人是从犯的刑事责任确定问题 | 第164-168页 | 二、自然人是主犯,单位是从犯的刑事责任确定问题 | 第168-171页 | 第四节 同一单位内部从犯的认定问题 | 第171-176页 | 一、单位与单位之间共同犯罪中单位内部从犯的认定 | 第171-173页 | 二、单位与自然人之间共同犯罪中单位内部从犯的认定 | 第173页 | 三、单位犯罪中单位内部从犯的认定依据 | 第173-176页 | 第七章 我国刑法中组织性犯罪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76-189页 | 第一节 恐怖组织犯罪中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76-182页 | 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中的从犯 | 第177-180页 | 二、资助恐怖活动罪中的从犯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中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82-185页 | 一、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的从犯 | 第182-184页 | 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的从犯 | 第184-185页 | 第三节 聚众性犯罪中的从犯认定问题 | 第185-189页 | 一、聚众斗殴犯罪中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的认定问题 | 第185-187页 | 二、聚众斗殴犯罪中的主、从犯认定问题 | 第187-189页 | 第八章 从犯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189-197页 | 第一节 从犯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 第189-193页 | 一、从犯立法定义的完善 | 第189页 | 二、从犯分类制度的完善 | 第189-190页 | 三、从犯处罚制度的完善 | 第190-193页 | 第二节 从犯司法实践的发展与完善 | 第193-197页 | 一、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指导从犯的认定 | 第193-195页 | 二、坚持从主客观相一致的角度出发认定从犯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4-208页 | 后记 | 第208-210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