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论文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7
页 |
导论 | 第17-27
页 |
第一篇 民事公益诉讼基本范畴研究 | 第27-112
页 |
第一章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概论 | 第27-47
页 |
第一节 民事公益诉讼对传统民事诉讼理论的突破与应对 | 第27-36
页 |
一、民事公益诉讼概述 | 第28-31
页 |
二、民事公益诉讼对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理论的突破 | 第31-34
页 |
三、民事公益诉讼对传统民事诉讼既判力理论的突破 | 第34-36
页 |
第二节 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45
页 |
一、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6-37
页 |
二、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考察 | 第37-42
页 |
三、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5
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
页 |
第二章 公共利益界定与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 第47-79
页 |
第一节 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 | 第47-68
页 |
一、公共利益概念的特点 | 第47-52
页 |
二、公共利益的法律功能与作用方式 | 第52-54
页 |
三、公共利益的内涵与界定方式 | 第54-68
页 |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利益 | 第68-73
页 |
一、我国现行立法对公共利益的表述 | 第68-70
页 |
二、确定我国现阶段公共利益必须考虑的要素 | 第70-72
页 |
三、我国现阶段公共利益的界定 | 第72-73
页 |
第三节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 第73-77
页 |
一、公共利益界定与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之关系 | 第73-74
页 |
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比较研究 | 第74-75
页 |
三、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界定基本原则 | 第75-76
页 |
四、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具体类型 | 第76-77
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
页 |
第三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 | 第79-112
页 |
第一节 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概论 | 第79-85
页 |
一、公益诉讼代表人的概念与产生背景 | 第79-81
页 |
二、官方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三种类型 | 第81-82
页 |
三、民间公益诉讼代表人的产生与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展望 | 第82-85
页 |
第二节 域外官方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介绍 | 第85-95
页 |
一、欧陆国家官方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85-91
页 |
二、英美国家官方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91-93
页 |
三、前苏联与俄罗斯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93-94
页 |
四、域外官方公益代表人制度的启示 | 第94-95
页 |
第三节 我国官方民事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95-102
页 |
一、建国以前官方民事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95-96
页 |
二、建国以后官方民事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 | 第96-101
页 |
三、我国官方民事公益诉讼代表人制度展望 | 第101-102
页 |
第四节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的类型与起诉模式 | 第102-110
页 |
一、民事公益诉讼类型 | 第102-104
页 |
二、起诉模式 | 第104-105
页 |
三、我国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及起诉模式 | 第105-110
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
页 |
第二篇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 第112-316
页 |
第四章 域外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 第113-184
页 |
第一节 美国集团诉讼 | 第114-155
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114-131
页 |
二、集团诉讼的要件与类型 | 第131-140
页 |
三、集团诉讼的进行 | 第140-150
页 |
四、集团诉讼公平法对集团诉讼制度的修正 | 第150-155
页 |
第二节 英国代表人诉讼与集体诉讼 | 第155-163
页 |
一、代表人诉讼 | 第155-159
页 |
二、集体诉讼 | 第159-162
页 |
三、英国代表人诉讼、集体诉讼与美国集团诉讼的比较 | 第162-163
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163-170
页 |
一、台湾地区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163-168
页 |
二、选定当事人制度与英国代表人诉讼、美国集团诉讼的比较 | 第168-170
页 |
第四节 域外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评析 | 第170-181
页 |
一、域外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共同点 | 第170-173
页 |
二、域外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差异 | 第173-174
页 |
三、域外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的比较法经验 | 第174-181
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4
页 |
第五章 域外公民提起之民事公益诉讼 | 第184-223
页 |
第一节 美国公民诉讼 | 第184-202
页 |
一、立法背景 | 第185-186
页 |
二、基本内容 | 第186-195
页 |
三、配套制度 | 第195-199
页 |
四、理论质疑与实务运作 | 第199-202
页 |
第二节 示范诉讼 | 第202-219
页 |
一、示范诉讼与示范诉讼契约 | 第202-204
页 |
二、示范诉讼契约相关理论 | 第204-213
页 |
三、英美法系国家示范诉讼立法 | 第213-215
页 |
四、大陆法系国家示范诉讼立法 | 第215-219
页 |
第三节 域外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经验分析 | 第219-221
页 |
一、公民诉讼的准确定位——补充而非替代 | 第219
页 |
二、放宽公民诉讼原告资格和滥诉防止的平衡 | 第219-220
页 |
三、配套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0
页 |
四、激发参与热情的有效手段——利益刺激 | 第220-221
页 |
五、示范诉讼一多数人纷争有效的另类解决方式 | 第221
页 |
本章小结 | 第221-223
页 |
第六章 域外公益团体提起之民事公益诉讼 | 第223-271
页 |
第一节 德国团体诉讼 | 第223-245
页 |
一、团体不作为诉讼——德国传统团体诉讼 | 第224-239
页 |
二、消费者团体损害赔偿诉讼 | 第239-241
页 |
三、反不正当竞争领域的"穷尽不当利润"团体诉讼 | 第241-243
页 |
四、团体诉讼与美国集团诉讼、公民诉讼等的比较 | 第243-245
页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团体诉讼 | 第245-267
页 |
一、立法概述 | 第245-246
页 |
二、消费者团体诉讼 | 第246-253
页 |
三、投资人团体诉讼 | 第253-259
页 |
四、台湾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之一与之三解读 | 第259-264
页 |
五、民诉法修正后与消费者保护法、投资人保护法的法律适用 | 第264-267
页 |
第三节 团体民事公益诉讼的比较法经验 | 第267-269
页 |
一、滥诉防范的有效途径——严格团体资质 | 第267
页 |
三、请求权的适度扩张,从单一不作为之诉到允许请求损害赔偿 | 第267-268
页 |
四、团体诉讼的出发点——保护弱者 | 第268-269
页 |
五、体现社会自治—一条介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 | 第269
页 |
本章小结 | 第269-271
页 |
第七章 域外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271-282
页 |
第一节 俄罗斯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271-275
页 |
一、诉讼形式 | 第272-275
页 |
二、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 | 第275
页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官提起的不作为诉讼 | 第275-279
页 |
一、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官制度 | 第275-277
页 |
二、消费者保护官不作为诉讼的适用要件 | 第277-278
页 |
三、评价 | 第278-279
页 |
第三节 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比较法经验 | 第279-281
页 |
一、赋权范围的有限性 | 第279-280
页 |
二、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 第280
页 |
三、诉讼地位的平等性 | 第280-281
页 |
本章小结 | 第281-282
页 |
第八章 域外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282-316
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之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282-293
页 |
一、检察制度的发源地——法国 | 第283-288
页 |
二、大陆法系的典型——德国 | 第288-290
页 |
三、两大法系的交融点——日本 | 第290-293
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之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293-300
页 |
一、美国检察官——国家利益的捍卫者 | 第293-297
页 |
二、英国检察官——王室利益的维护者 | 第297-300
页 |
第三节 前苏联及俄罗斯之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 | 第300-308
页 |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 | 第300-303
页 |
二、社会变革与制度转型的典型——俄罗斯 | 第303-308
页 |
第四节 域外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比较 | 第308-315
页 |
一、案件范围比较 | 第308
页 |
二、法律地位比较 | 第308-312
页 |
三、职权配置比较 | 第312-313
页 |
四、几点启示 | 第313-315
页 |
本章小结 | 第315-316
页 |
第三篇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 第316-408
页 |
第九章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 第316-348
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316-325
页 |
一、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行立法 | 第317-318
页 |
二、代表人诉讼现行立法 | 第318-323
页 |
三、支持起诉现行立法 | 第323-324
页 |
四、行政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现行立法 | 第324-325
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325-347
页 |
一、民间民事公益诉讼的兴起 | 第325-328
页 |
二、国家行政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尝试 | 第328-333
页 |
三、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333-340
页 |
四、支持起诉的实践分析 | 第340-343
页 |
五、我国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的实践分析 | 第343-347
页 |
本章小结 | 第347-348
页 |
第十章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一:现行制度的完善 | 第348-369
页 |
第一节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348-354
页 |
一、从比较法经验看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陷 | 第348-351
页 |
二、我国多数人纷争解决程序的完善路径 | 第351-354
页 |
第二节 支持起诉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354-358
页 |
一、从"法院之友"等比较法经验看我国支持起诉制度的缺陷 | 第354-355
页 |
二、我国支持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355-358
页 |
第三节 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358-364
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比较法经验 | 第358-359
页 |
二、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 | 第359-362
页 |
三、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完善 | 第362-364
页 |
第四节 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 第364-367
页 |
一、从比较法经验看我国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 | 第364-365
页 |
二、我国行政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65-367
页 |
本章小结 | 第367-369
页 |
第十一章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二:新制度的创建 | 第369-408
页 |
第一节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之具体程序的建构 | 第369-396
页 |
一、案件范围 | 第369-374
页 |
二、程序建构 | 第374-390
页 |
三、几个特殊问题 | 第390-396
页 |
第二节 我国公民、公益团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 第396-404
页 |
一、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创建 | 第396-401
页 |
二、公益团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创建 | 第401-404
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408
页 |
结语: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利益诉讼保护机制 | 第408-414
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32
页 |
附录一:2005年《美国集团诉讼公平法》中译文 | 第432-444
页 |
附录二:2007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中译文 | 第444-449
页 |
附录三:2005年德国《关于资本市场法律争议之示范诉讼法》中译文 | 第449-459
页 |
附录四:2002年德国《不作为诉讼法》中译文 | 第459-467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 第467-468
页 |
当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代后记 | 第468-47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