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1
页 |
引言 | 第11-12
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36
页 |
1 亲师互动的溯源 | 第12-18
页 |
· 国外亲师互动的演变 | 第12
页 |
· 国内亲师互动的演变 | 第12-13
页 |
· 亲师互动的理论基础 | 第13-18
页 |
2 亲师互动的概念 | 第18-21
页 |
· 互动的概念 | 第18-20
页 |
· 亲师互动(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的概念 | 第20-21
页 |
3 亲师互动的特点 | 第21-22
页 |
4 亲师互动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4
页 |
· 人的发展的需要 | 第22-23
页 |
· 教育现实的需要 | 第23
页 |
· 心理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 | 第23-24
页 |
5 亲师互动的研究成果 | 第24-36
页 |
· 主要范式的研究 | 第24
页 |
· 亲师互动的模式 | 第24-26
页 |
· 亲师互动的类型与形式 | 第26-28
页 |
· 对亲师互动的测量 | 第28
页 |
· 亲师互动的相关因素 | 第28-31
页 |
· 亲师互动与学生成长 | 第31-36
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36-41
页 |
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6-37
页 |
· 亲师互动研究的系统性问题 | 第36
页 |
· 亲师互动的测量 | 第36-37
页 |
· 亲师互动的操作定义 | 第36
页 |
· 亲师互动评价工具的问题 | 第36-37
页 |
· 亲师互动研究的方法问题 | 第37
页 |
· 亲师互动研究的内容问题 | 第37
页 |
2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37-38
页 |
· 关于亲师互动的测量工具(家长版和教师版) | 第37-38
页 |
· 亲师互动现状分析 | 第38
页 |
· 亲师互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 第38
页 |
· 关于亲师互动能力的训练 | 第38
页 |
3 研究意义 | 第38-40
页 |
· 理论意义 | 第38-39
页 |
· 实践意义 | 第39-40
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0-41
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1-93
页 |
研究一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的编制 | 第41-62
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1
页 |
2 研究假设 | 第41
页 |
3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家长版)的编制 | 第41-49
页 |
· 被试 | 第41-43
页 |
·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家长版)》项目收集 | 第43-44
页 |
· 查阅文献 | 第43
页 |
· 编制亲师互动评价问卷(家长版) | 第43-44
页 |
· 开放问卷 | 第43
页 |
· 访谈 | 第43-44
页 |
· 编制《亲师互动评价问卷(家长版)》初测问卷 | 第44
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4-49
页 |
· 亲师互动期望结果与分析 | 第44-45
页 |
· 亲师互动家长访谈结果 | 第45-46
页 |
· 初测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46-47
页 |
· 初测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 第46-47
页 |
·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第47
页 |
· 正式问卷结果分析 | 第47-49
页 |
· 正式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 第47-48
页 |
· 正式问卷信度分析 | 第48-49
页 |
4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教师版)》的编制 | 第49-55
页 |
· 被试 | 第49-50
页 |
·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教师版)》项目收集 | 第50-51
页 |
· 编制《亲师互动评价问卷(教师版)》初测问卷 | 第50-51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
页 |
· 亲师互动期望分析结果 | 第51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访谈结果 | 第51-52
页 |
· 初测《亲师互动评价问卷(教师版)》 | 第52-53
页 |
· 初测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 第52-53
页 |
·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 | 第53
页 |
· 正式问卷结果分析 | 第53-55
页 |
· 正式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 第53-54
页 |
· 正式问卷信度分析 | 第54-55
页 |
5 亲师互动基本现状分析 | 第55-58
页 |
· 被试 | 第55
页 |
· 工具 | 第55
页 |
· 实施程序 | 第55
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整体水平分析 | 第55-56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性别差异分析 | 第56-57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的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57-58
页 |
6 讨论 | 第58-61
页 |
·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维度结构 | 第58-59
页 |
· 亲师互动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9-60
页 |
· 结构效度 | 第59
页 |
· 信度 | 第59-60
页 |
· 亲师互动现状分析 | 第60-61
页 |
· 亲师互动家长和教师整体状态分析 | 第60
页 |
· 亲师互动性别特征分析 | 第60-61
页 |
· 亲师互动文化程度特征分析 | 第61
页 |
7 结论 | 第61-62
页 |
研究二 亲师互动与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品质的关系 | 第62-71
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2
页 |
2 研究假设 | 第62
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2
页 |
· 被试 | 第62
页 |
· 工具 | 第62
页 |
· 数据处理 | 第62
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62-68
页 |
·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信度检验 | 第62-63
页 |
· 《学生学习品质问卷》信度检验 | 第63-64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对学生的影响 | 第64-66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路径系数检验 | 第64-66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与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模型整体拟合指数分析 | 第66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对学生的影响关系 | 第66-68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路径系数检验 | 第66-68
页 |
5 讨论 | 第68-70
页 |
· 《学生心理健康》和《学生学习品质》两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68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影响 | 第68-69
页 |
· 家长认知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68-69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情感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69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策略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的影响 | 第69
页 |
· 家长亲师互动与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模型整体拟合指数分析 | 第69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影响 | 第69-70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认知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影响 | 第69-70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情感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影响 | 第70
页 |
· 教师亲师互动策略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影响 | 第70
页 |
6 结论 | 第70-71
页 |
研究三 亲师互动训练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心理健康的作用 | 第71-93
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1
页 |
2 研究假设 | 第71
页 |
3 研究方法 | 第71-76
页 |
· 被试 | 第71-72
页 |
· 测量 | 第72-74
页 |
· 前测 | 第72-73
页 |
· 后测 | 第73
页 |
· 训练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 第73-74
页 |
· 亲师互动训练方案 | 第74-75
页 |
· 研究程序 | 第75-76
页 |
· 前测 | 第75
页 |
· 干预阶段 | 第75
页 |
· 后测 | 第75-76
页 |
· 统计方法 | 第76
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76-83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家长亲师互动过程监控前后测得分对比 | 第76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家长亲师互动评价上的得分比较 | 第76-77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 第77-78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学习品质比较 | 第78-80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对家长的评价 | 第80-81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 | 第81-82
页 |
· 实验班和控制班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 第82-83
页 |
5 讨论 | 第83-92
页 |
· 关于《亲师互动训练方案》效果定量评价 | 第83-85
页 |
· 关于训练方案效果定性评价 | 第85-92
页 |
· 激发动机—自愿支持 | 第86-88
页 |
· 调控行为—自愿支持 | 第88-89
页 |
· 检查-反馈-演练 | 第89-90
页 |
· 家庭作业 | 第90-92
页 |
6 小结 | 第92-93
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93-102
页 |
1 关于亲师互动评价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第93-94
页 |
2 关于亲师互动与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的关系 | 第94-95
页 |
3 对《亲师互动训练方案》的思考 | 第95-98
页 |
4 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生态化思考 | 第98-100
页 |
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0-102
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02-10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
页 |
附录 | 第108-115
页 |
后记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