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3-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1
页 |
导论 | 第21-33
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1-23
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呼唤 | 第21
页 |
(二) 对文化与现代产业及社会文明关系研究的迫切要求 | 第21-22
页 |
(三)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指导文化产业实践的现实需要 | 第22-23
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28
页 |
(一) 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和基本方略的研究 | 第23-24
页 |
(二) 对当前文化产业建设政策与发展管理的研究 | 第24-26
页 |
(三)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研究 | 第26-28
页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28-31
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8-30
页 |
(二) 基本思路 | 第30-31
页 |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31-33
页 |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概念、兴起与发展 | 第33-65
页 |
一、“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 | 第33-41
页 |
(一)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 | 第33-37
页 |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分类 | 第37-41
页 |
(三) 关于“文化经济” | 第41
页 |
二、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研究 | 第41-49
页 |
(一) “工业运动”的“特殊部分” | 第42-43
页 |
(二) “非物质生产”但“生产资本” | 第43-45
页 |
(三) “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精神生产” | 第45-47
页 |
(四) 历史唯物论与“文化产业” | 第47-49
页 |
三、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第49-65
页 |
(一) “文化产业”同“知识经济”伴随发展 | 第49-52
页 |
(二) “文化产业”与“信息经济”密切联系 | 第52-56
页 |
(三) “文化产业”向“创意经济”发展升华 | 第56-65
页 |
第二章 文化产业的特征、地位与作用 | 第65-118
页 |
一、文化产业的特征 | 第65-81
页 |
(一) 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65-68
页 |
(二) 经济运营的特征 | 第68-81
页 |
二、文化产业的地位 | 第81-92
页 |
(一)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地位 | 第81-86
页 |
(二) 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 第86-89
页 |
(三) 在“服务业”中的地位 | 第89-92
页 |
三、文化产业的作用 | 第92-118
页 |
(一) 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积极作用 | 第92-104
页 |
(二) 对于社会发展的负面消极作用 | 第104-118
页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历史坐标系中的“文化产业” | 第118-129
页 |
一、社会历史“三大形态”与文化产业 | 第118-126
页 |
(一) 要在社会发展不同形态中作出具体的历史分析 | 第118-119
页 |
(二) “文化产业”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119-124
页 |
(三) 发展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历史要求 | 第124-126
页 |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任务 | 第126-129
页 |
(一)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历史基础 | 第126-127
页 |
(二) 立足当代中国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之路 | 第127-129
页 |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129-191
页 |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性质、方针、部署要求 | 第129-142
页 |
(一)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 | 第129
页 |
(二) 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129-131
页 |
(三) 部署要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 第131-135
页 |
(四) 在把握性质、方针、部署要求中处理好若干关系 | 第135-142
页 |
二、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成就和趋势 | 第142-175
页 |
(一) 在地位提升中结构走向合理 | 第142-146
页 |
(二) 产业集团化簇群化成为趋势 | 第146-148
页 |
(三) 高新技术愈益得到广泛应用 | 第148-150
页 |
(四) 文化产业在业态创新中升级 | 第150-171
页 |
(五) 文化消费呈多样性健康生长 | 第171-172
页 |
(六) 在区域不平衡之中互动发展 | 第172-175
页 |
三、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 | 第175-191
页 |
(一) 在制度体制建构方面 | 第175-184
页 |
(二)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 第184-188
页 |
(三) 在应对国际环境方面 | 第188-191
页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举例——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 第191-218
页 |
一、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 第191-195
页 |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 第191-192
页 |
(二) 进入新世纪头几年 | 第192-194
页 |
(三) 近几年 | 第194-195
页 |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 | 第195-211
页 |
(一) 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政策举措愈益到位 | 第195-198
页 |
(二) 产业建设高点起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 第198-199
页 |
(三) 资金支撑大有成效,市场培育优势后发 | 第199-205
页 |
(四) 亮点品牌集群涌现,文化消费比重攀升 | 第205-208
页 |
(五) 总量规模显著扩大,整个结构趋于合理 | 第208-211
页 |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加强的措施 | 第211-218
页 |
(一) 薄弱环节 | 第211-213
页 |
(二) 问题原因 | 第213-215
页 |
(三) 加强措施 | 第215-218
页 |
第六章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某些对策性建议 | 第218-234
页 |
一、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任务的紧迫性 | 第218-223
页 |
(一) 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紧迫性 | 第218-220
页 |
(二) 充分认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紧迫性 | 第220-222
页 |
(三) 充分认识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任务紧迫性 | 第222-223
页 |
二、抓住关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 第223-231
页 |
(一)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 第223-226
页 |
(二) 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第226-227
页 |
(三) 继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 第227-228
页 |
(四) 抓紧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 第228-231
页 |
三、加强协调,把文化产业纳入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统筹推进 | 第231-234
页 |
(一) 作为关涉全局的工作来抓 | 第231-232
页 |
(二) 与各个领域改革协同进行 | 第232
页 |
(三) 统筹处理种种的复杂问题 | 第232-234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4-252
页 |
致谢 | 第252-253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53-255
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5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