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前言 | 第1-13
页 |
第1章 衡山南岳及其汉语方言 | 第13-21
页 |
· 衡山南岳及其汉语方言概况 | 第13-15
页 |
· 前山话的语音系统 | 第15-16
页 |
· 后山话的语音系统 | 第16-17
页 |
· 夹山腔的语音系统 | 第17-19
页 |
· 本书体例说明 | 第19-21
页 |
第2章 声调的地理研究 | 第21-31
页 |
· 声调系统的类型和“夹山腔”系统 | 第21-22
页 |
· 地图1的材料 | 第21
页 |
· 分析 | 第21-22
页 |
· 古代人声分化格局的调整和后山化的分化 | 第22-24
页 |
· 地图2-3的材料 | 第22-23
页 |
· 分析 | 第23-24
页 |
· 活跃的古代浊音和入声 | 第24-26
页 |
· 地图4的材料 | 第24
页 |
· 分析 | 第24-26
页 |
· 浊音清化和入声的领先性 | 第26-28
页 |
· 地图5-6的材料 | 第26-27
页 |
· 分析 | 第27-28
页 |
· 古代浊音入声和语音历史痕迹 | 第28-31
页 |
· 地图34-35的材料 | 第28-29
页 |
· 分析 | 第29-31
页 |
第3章 声母的地理研究 | 第31-41
页 |
· “±浊”“±送气”特征和方言的分区层次 | 第31-33
页 |
· 地图7-8的材料 | 第31
页 |
· 分析 | 第31-33
页 |
· 属于古代[知;章;见]的塞音和湖南的特殊塞音地带 | 第33-35
页 |
· 地图9,46-47,63,57的材料 | 第33-34
页 |
· 分析 | 第34-35
页 |
· 属于古代[精;见]组的声母和尖团音类型 | 第35-37
页 |
· 地图10的材料 | 第35
页 |
· 分析 | 第35-37
页 |
· 属于古代[庄;章]组的声母的合并和分化 | 第37-38
页 |
· 地图11-14的材料 | 第37
页 |
· 分析 | 第37-38
页 |
· 属于古代[来;端]组的声母和[l,t]的转化条件 | 第38-41
页 |
· 地图15-19的材料 | 第38-39
页 |
· 分析 | 第39-41
页 |
第4章 韵母的地理研究 | 第41-53
页 |
· “硬”的韵母和语言变化的链条性 | 第41-43
页 |
· 地图20-21,89的材料 | 第41-42
页 |
· 分析 | 第42-43
页 |
· “针,蒸,钟”的韵母和前后鼻音对立的消失 | 第43-45
页 |
· 地图22-23的材料 | 第43-44
页 |
· 分析 | 第44-45
页 |
· “生,双,三”的韵母和元音舌位向前面移动 | 第45-46
页 |
· 地图24-25的材料 | 第45
页 |
· 分析 | 第45-46
页 |
· “冷,懒,朗”的韵母文读分化和语言发展不平衡 | 第46-47
页 |
· 地图26-27的材料 | 第46
页 |
· 分析 | 第46-47
页 |
· “黑,贼”的韵母和互补相似语音的合并 | 第47-50
页 |
· 地图28-33的材料 | 第47-48
页 |
· 分析 | 第48-50
页 |
· “娘”等的韵头和语音结构的互补习惯 | 第50-53
页 |
· 地图(85,50-51,52-53,82)的材料 | 第50-51
页 |
· 分析 | 第51-53
页 |
第5章 词汇语法的地理研究 | 第53-73
页 |
· 词义的邻近迁移和词义系统的调整 | 第53-55
页 |
· 地图36-37,56,73的材料 | 第53-54
页 |
· 分析 | 第54-55
页 |
· 词汇变化和语言文化的冲突 | 第55-58
页 |
· 地图42-43,70,76-77,74-75,90的材料 | 第55-57
页 |
· 分析 | 第57-58
页 |
· 语音磨损以后的理据模糊和文字的无奈 | 第58-63
页 |
· 地图66-67,44-45,61-62,68-69,58-59,83-84,55的材料 | 第58-61
页 |
· 分析 | 第61-63
页 |
· 从“买”“哪”等看语音规律的破坏和修复 | 第63-66
页 |
· 地图60,79-80,81,54的材料 | 第63-64
页 |
· 分析 | 第64-66
页 |
· 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声调内部屈折语法手段 | 第66-67
页 |
· 地图87,86的材料 | 第66
页 |
· 分析 | 第66-67
页 |
· 词化声调模式 | 第67-69
页 |
· 地图88的材料分析 | 第67
页 |
· 分析 | 第67-69
页 |
· 语音的新旧变化和词汇的历史层次 | 第69-71
页 |
· 地图38-39,71-72,48-49的材料分析 | 第69-70
页 |
· 分析 | 第70-71
页 |
· 特征词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第71-73
页 |
· 地图40-41,64-65,78,55的材料 | 第71-72
页 |
· 分析 | 第72-73
页 |
第6章 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语言学启示 | 第73-83
页 |
· 县城做方言代表地点的优势和局限 | 第73-75
页 |
· 语言分区和分类的辩证关系 | 第75-76
页 |
· 语言界线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 第76-77
页 |
· 语言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 第77
页 |
· 语言发展的突然性和逐渐性的辩证关系 | 第77
页 |
· 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辩证关系 | 第77-78
页 |
· 语言变化的规律性和例外性的辩证关系 | 第78
页 |
· 语言变化的条件性和磨损性的关系 | 第78-79
页 |
· 语音形式和作为语言实体的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 第79
页 |
· 语言个体变化和系统制约的关系 | 第79-80
页 |
· 同音词的系统性质和语言自我化解障碍的能力 | 第80-81
页 |
· 特征词在语言分类分区中的作用 | 第81-82
页 |
· 语言过渡区域和语言混合的关系 | 第82-83
页 |
第7章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 | 第83-183
页 |
·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总说明 | 第83
页 |
·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 | 第83-88
页 |
·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目录 | 第88-91
页 |
·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排列 | 第91-18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5
页 |
后记 | 第185-186
页 |
湖南师范大学原创性声明 | 第18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