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其谊以谋其利--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8
页 | 导言 | 第8-19
页 | 一、 功利主义及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 第8-11
页 | 二、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3
页 | 三、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13-15
页 | 四、 深入开展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 第15-19
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 | 第19-42
页 | 一、 管仲:“仓禀实则知礼节”的道德起源论 | 第19-30
页 | 二、 子产:“无欲实难”的人性论 | 第30-33
页 | 三、 晏子:“义,利之本也”的价值论 | 第33-42
页 | 第二章 墨子:有为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42-66
页 | 一、 “义,利也”的价值论 | 第43-53
页 | 二、 “赖其力者生”的生产观 | 第53-59
页 | 三、 “自苦为极”的消费观 | 第59-66
页 | 第三章 道家:“无为”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 第66-87
页 | 一、 老子:“无为”的“寡欲”论与“宝俭”论 | 第67-75
页 | 二、 杨朱:“贵己”、“养生”的消费观 | 第75-80
页 | 三、 庄子:“有机事必有机心”的生产观 | 第80-87
页 | 第四章 法家:法治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 第87-109
页 | 一、 “挟自为心”的人性论 | 第88-96
页 | 二、 “重本抑末”的生产观 | 第96-101
页 | 三、 “人民众而货财寡”的人口观 | 第101-105
页 | 四、 奢侈“养殃”的消费观 | 第105-109
页 | 第五章 秦汉时期: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嬗变 | 第109-131
页 | 一、 黄老之学:“清静无为”与“富安天下”的结合 | 第109-117
页 | 二、 司马迁:“善者因之”的新功利论 | 第117-124
页 | 三、 《盐铁论》:“轻重之辨”的经济伦理意蕴 | 第124-131
页 | 第六章 魏晋至隋唐:消费主义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 第131-143
页 | 一、 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享乐主义 | 第131-135
页 | 二、 鲁褒:“钱神论”的拜金主义 | 第135-138
页 | 三、 早期道教:“太平经”的理想主义 | 第138-143
页 | 第七章 宋代:社会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崛起 | 第143-175
页 | 一、 李觏:“利欲可言”的义利观 | 第143-155
页 | 二、 王安石:“以义理财”的经济观 | 第155-163
页 | 三、 叶适:“以义和利”的价值论 | 第163-175
页 | 第八章 明代: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新走向 | 第175-198
页 | 一、 丘濬:“各得分愿”的人性论 | 第176-185
页 | 二、 张居正:“厚商利农”的本末论 | 第185-188
页 | 三、 陆楫:“奢侈之辨”的消费观 | 第188-190
页 | 四、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理欲观 | 第190-198
页 | 第九章 明末清初:启蒙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曙光 | 第198-221
页 | 一、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本末论 | 第199-204
页 | 二、 顾炎武:“用私以成公”的国富论 | 第204-206
页 | 三、 王夫之:“人欲即公欲”的理欲观 | 第206-216
页 | 四、 颜李学派:“正其谊以谋其利”的价值论 | 第216-219
页 | 五、 唐甄:“因其自然之利”的富民论 | 第219-221
页 | 第十章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221-240
页 | 一、 有助于深化对“经济的道德”的认识 | 第221-228
页 | 二、 有益于确立“道德的经济”观 | 第228-240
页 | 参考书目 | 第240-245
页 | 后记 | 第245-246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