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 第14-15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建立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 第15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亟待强化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23页 |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7-20页 |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0-23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基础理论分析 | 第27-44页 |
· 工伤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7-29页 |
· 工伤的概念及其演变 | 第27-28页 |
· 工伤的特征 | 第28-29页 |
· 工伤保险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9-32页 |
· 工伤保险的概念及演变 | 第29-31页 |
· 工伤保险的特征 | 第31-32页 |
· 工伤保险的制度模式 | 第32页 |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农民工分析 | 第32-37页 |
· 农民工的演变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 农民工的内涵分析 | 第33-35页 |
· 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 第35-37页 |
· 农民工工伤成本及保险制度分析 | 第37-41页 |
· 农民工工伤成本分析 | 第37-38页 |
· 农民工工伤成本分担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内涵分析 | 第39-4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经济意义 | 第40-41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41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定位分析 | 第41-4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分析 | 第41-42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分析 | 第42-43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与工伤保险制度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工伤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44-58页 |
· 典型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 第44-52页 |
· 德国工伤保险制度分析 | 第44-47页 |
· 美国工伤保险制度分析 | 第47-50页 |
·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分析 | 第50-51页 |
· 德国、美国及日本工伤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 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经验分析 | 第52-54页 |
· 工伤保险实行城乡一体化制度 | 第52-53页 |
· 政府立法有效推进工伤保险制度 | 第53页 |
· 设定恰当的费率制度 | 第53-54页 |
· 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缺陷分析 | 第54-55页 |
· 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仍存在缺陷 | 第54-55页 |
· 工伤保险制度普及不足 | 第55页 |
· 政府在工伤保险制度监管中失效 | 第55页 |
· 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启示 | 第55-58页 |
· 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是一个渐进化过程 | 第55-56页 |
· 加强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中的监控作用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及运行效果评估 | 第58-63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演进分析 | 第58-6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匮乏阶段(1949—1977 年) | 第58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起步阶段(1978—1995 年) | 第58-59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缓慢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 第59-6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逐渐完善阶段(2006 年—) | 第6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评估 | 第60-63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总体参保率不高 | 第60-61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行业分布不均匀 | 第61-62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不强 | 第62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满意度不高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低效分析 | 第63-8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分析 | 第63-66页 |
· 农民工职业风险意识分析 | 第63-64页 |
· 在乡农民工工伤保险需求分析 | 第6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用分析 | 第64-66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供给分析 | 第66-75页 |
· 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分析 | 第66-71页 |
· 工伤认定制度分析 | 第71-75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分析 | 第75-80页 |
· 制度安排责任分析 | 第75-77页 |
· 激励雇主参加工伤保险责任分析 | 第77-78页 |
· 激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责任分析 | 第78页 |
· 财政支持责任分析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 第80-91页 |
·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模式特点 | 第80-81页 |
· 工伤保险制度模式比较 | 第81-8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商业化模式分析 | 第84-86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商业化模式可行性 | 第8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商业化模式实证分析 | 第84-86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商业化模式制度保障 | 第86页 |
· 商业保险补充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分析 | 第86-91页 |
· 商业保险补充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必要性分析 | 第86-88页 |
· 农民工工伤商业保险险种选择分析 | 第88-89页 |
· 商业保险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结合模式分析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分析 | 第91-102页 |
· 工伤保险费率制度问题分析 | 第91-93页 |
· 工伤保险风险等级划分粗略 | 第91-93页 |
· 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 | 第93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基数确定 | 第93-95页 |
· 企业工资总额 | 第93页 |
· 社会平均工资 | 第93-94页 |
· 其他测算方法 | 第9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基数分析 | 第94-95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模式 | 第95-102页 |
· 工伤保险费率制度模式 | 第95-97页 |
· 优化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模式 | 第97-102页 |
第八章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分析 | 第102-117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内容 | 第102-104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 第104-109页 |
· 等待期工资补偿责任转移 | 第104-105页 |
· 缺乏职业康复方面的合理规定 | 第105-106页 |
· 工伤保险补偿中存在差别待遇 | 第106页 |
· 工伤保险补偿测算基数不明确 | 第106-107页 |
· 一次性补偿存在弊端 | 第107-108页 |
· 缴费为获得工伤保险补偿的前提 | 第108-109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模式分析 | 第109-117页 |
· 工伤保险补偿的主要模式 | 第109-111页 |
·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模式规定分析 | 第111-112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的经济分析 | 第112-117页 |
第九章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对策分析 | 第117-125页 |
· 扩大工伤保险范围 | 第117-118页 |
· 实施工伤保险凭证制度 | 第117页 |
· 对劳动关系进行扩大解释 | 第117-118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知识普及 | 第118页 |
· 完善农民工工伤认定制度 | 第118-119页 |
· 增加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 | 第119-120页 |
· 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中适当增加精神损害补偿 | 第119页 |
· 工伤保险补偿自动获得原则 | 第119-120页 |
· 合理设定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基数 | 第120页 |
· 一次性工伤保险补偿非终局性 | 第120页 |
· 加强农民工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 第120-125页 |
· 建立农民工工伤预防制度 | 第122-123页 |
· 构建农民工工伤康复网络体系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