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2页 |
一、作为哲学基本主题的历史、实践与自由 | 第12-13页 |
二、基于历史与实践的自由:探究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基本论域 | 第13-17页 |
三、来自古希腊的思想智慧:问题的开显 | 第17-22页 |
第1章 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作为马克思伦理思想起点的《博士论文》 | 第22-48页 |
1.1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与“革命家”马克思 | 第23-31页 |
1.1.1 古希腊神话及悲剧与作为“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 | 第24-28页 |
1.1.2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 第28-31页 |
1.2 人的“自我意识”的彰显:来自伊壁鸠鲁的启示 | 第31-42页 |
1.2.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 | 第31-35页 |
1.2.2 以伦理学为归宿的思想体系:伊壁鸠鲁思想探究 | 第35-39页 |
1.2.3 “原子偏斜”与人的“自我意识”及其自由 | 第39-42页 |
1.3 宗教批判:作为“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第42-48页 |
1.3.1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宗教批判的“最后结论” | 第43-45页 |
1.3.2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曲”的宗教批判 | 第45-48页 |
第2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价值诉求: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中的古希腊智慧 | 第48-80页 |
2.1 辩证法思想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 | 第49-54页 |
2.1.1 在辩驳中发现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思想 | 第49-50页 |
2.1.2 对理念的认识: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 | 第50-52页 |
2.1.3 辩证推理与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思想 | 第52-54页 |
2.2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内在批判性地真正彰显 | 第54-65页 |
2.2.1 “否定性的辩证法”:黑格尔对辩证法思想研究的推进 | 第54-57页 |
2.2.2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辩证法内在批判性的真实根基 | 第57-61页 |
2.2.3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旨 | 第61-65页 |
2.3 幸福目的论、手段—目的逻辑与马克思的伦理价值诉求 | 第65-80页 |
2.3.1 目的性、幸福目的论与手段—目的逻辑 | 第65-71页 |
2.3.2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目的价值”及一切价值的尺度 | 第71-75页 |
2.3.3 共产主义:作为“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 | 第75-80页 |
第3章 伦理实践与劳动实践: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之比较 | 第80-108页 |
3.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实践思想 | 第80-90页 |
3.1.1 实践哲学的开启:理论、实践与创制的区分 | 第81-85页 |
3.1.2 作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的伦理实践与幸福 | 第85-88页 |
3.1.3 亚里士多德伦理实践思想在康德哲学中的发展 | 第88-90页 |
3.2 马克思思想中实践概念的三重“特性” | 第90-99页 |
3.2.1 实践的感性活动性 | 第91-94页 |
3.2.2 实践的能动性 | 第94-97页 |
3.2.3 实践的内在目的性 | 第97-99页 |
3.3 将目的赋予人自身:从伦理实践到劳动实践 | 第99-108页 |
3.3.1 劳动与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实践 | 第99-102页 |
3.3.2 作为人类全部社会活动之“基础”的劳动实践 | 第102-104页 |
3.3.3 人的“本质”的确证:伦理实践与劳动实践 | 第104-108页 |
第4章 共同体与自由:从古希腊伦理政治共同体到“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108-142页 |
4.1 个人、实践活动与共同体 | 第110-121页 |
4.1.1 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伦理政治共同体的建立 | 第110-115页 |
4.1.2 共同体与“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 第115-121页 |
4.2 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 第121-131页 |
4.2.1 古希腊时期以奴隶制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 第121-124页 |
4.2.2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 第124-127页 |
4.2.3 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 第127-131页 |
4.3 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 | 第131-142页 |
4.3.1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 第131-133页 |
4.3.2 虚假的共同体与作为真正的共同体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133-137页 |
4.3.3 从践行德性的城邦公民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 | 第137-142页 |
结语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