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大气颗粒物PAHs及其干湿沉降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城市PAHs多介质累积与多界面迁移研究 | 第24-25页 | · 城市PAHs来源解析研究 | 第25-27页 | · 城市大气颗粒物PAHs研究 | 第27-29页 | · 城市PAHs干湿沉降研究 | 第29-30页 | · PAHs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 第30页 | · 研究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 第30-35页 | · 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大气PM_(·)中PAHs的分布特征 | 第35-59页 | · 研究区与采样点概况 | 第35-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样品采集 | 第37页 | · 化学分析 | 第37-38页 | · 数据处理和制图 | 第38页 | · PM_(2.5)的城-郊与季节特征 | 第38-41页 | · PM_(2.5)中PAHs的城-郊与季节特征 | 第41-51页 | · PAHs年均特征 | 第41-43页 | · PAHs季节分布特征 | 第43-49页 | · PM_(2.5)标准化的PAHs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 气象参数对PM_(·)和PAHs的影响 | 第51-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大气PM_(·)中PAHs的来源解析及其动态变化 | 第59-8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 数据材料 | 第60页 | · 特征比值法 | 第60页 | ·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 | 第60-62页 | · PAHs光解校正 | 第62-64页 | · 计算与制图 | 第64页 | · 特征比值法解析PAHs排放源 | 第64-65页 | · PMF模型解析PAHs排放源及其贡献率 | 第65-70页 | · 不同气象条件和污染水平下的排放源动态解析 | 第70-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大气PM_(·)中PAHs来源的空间辨识 | 第80-10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 数据材料 | 第81页 | ·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 第81-82页 | · 潜在源贡献函数法和浓度加权轨迹法 | 第82-83页 | · 扇区估算法 | 第83-85页 | · 污染物浓度与后向轨迹的关联 | 第85-93页 | · 年均尺度 | 第85-88页 | · 季节尺度 | 第88-93页 | · 污染物潜在的来源区域 | 第93-97页 | · WPSCF的空间分布 | 第93-96页 | · WCWT的空间分布 | 第96-97页 | · 污染物外源输入贡献率的定量表征 | 第97-101页 | · 扇区尺度 | 第97-101页 | · 研究区尺度 | 第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PAHs干湿沉降的分布特征 | 第103-1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 采样地点 | 第104页 | · 样品采集 | 第104页 | · 化学分析与质量控制 | 第104-105页 | · 光解校正与PMF模型 | 第105页 | · 干沉降速率与颗粒冲刷率计算 | 第105-106页 | · PAHs干湿沉降的通量、总量及组成 | 第106-112页 | · PAHs沉降通量与总量的城-郊与季节特征 | 第106-107页 | · 干沉降与湿沉降PAHs组成的差异 | 第107-110页 | · 干、湿沉降之和与干湿混合沉降 | 第110-111页 | · 与其他大都市PAHs干湿沉降的对比 | 第111-112页 | · 干沉降速率与颗粒冲刷率 | 第112-115页 | · 沉降PAHs的来源解析 | 第115-119页 | · 特征比值法 | 第115-117页 | · PMF模型 | 第117-119页 | · 沉降PAHs与气溶胶、土壤和地表灰尘中PAHs的对比 | 第119-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大气-土壤沉降PAHs的垂向迁移及影响因素 | 第122-1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5页 | · 土壤柱样 | 第122-123页 | · 柱样安放地点 | 第123页 | · 柱样分层取样 | 第123-124页 | · PAHs分析 | 第124-125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25页 | · 土壤中PAHs的垂向分布和组分特征 | 第125-131页 | · 土壤中PAHs浓度的指数拟合 | 第131-141页 | · 影响沉降PAHs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因素 | 第141-145页 | · 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大气PM_(·)与干湿沉降中PAHs的健康风险评估 | 第147-156页 | · 苯并[a]芘毒性当量(BaP_(eq)) | 第147-151页 | · 大气PM_(2.5)中PAHs的BaP_(eq) | 第148-150页 | · 干湿沉降PAHs的BaP_(eq) | 第150-151页 | · 终生致癌风险(ILCRs) | 第151-154页 | · 大气PM_(2.5)中PAHs的ILCRs | 第153-154页 | · 干湿沉降PAHs的ILCRs | 第154页 |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6-1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2页 | 附录 | 第182-185页 |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2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2-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