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关于新材料产业的研究 | 第17-21页 |
1.2.2 关于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 | 第21-23页 |
1.2.3 关于产业集约化的研究 | 第23-25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5-27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1.4.2 不足 | 第30-31页 |
第2章 产业集约化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第31-61页 |
2.1 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 第31-34页 |
2.1.1 马克思的集约化经营理念 | 第31-32页 |
2.1.2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32-33页 |
2.1.3 马克思的协作化理论 | 第33-34页 |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 第34-37页 |
2.2.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 | 第34-35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5-36页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页 |
2.2.4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6-37页 |
2.3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及动力机制 | 第37-50页 |
2.3.1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 | 第37-38页 |
2.3.2 产业集约化与相关概念 | 第38-48页 |
2.3.3 产业集约化的动力机制 | 第48-50页 |
2.4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 第50-61页 |
2.4.1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行业特点与分类 | 第50-56页 |
2.4.2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特殊性 | 第56-58页 |
2.4.3 国际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态势 | 第58-61页 |
第3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1-79页 |
3.1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1-76页 |
3.1.1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 第61-63页 |
3.1.2 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 | 第63-65页 |
3.1.3 产业发展效率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 第61-76页 |
3.2 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原因 | 第76-79页 |
3.2.1 微观层面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 第76-77页 |
3.2.2 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 | 第77-78页 |
3.2.3 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 第78-79页 |
第4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9-103页 |
4.1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79-81页 |
4.1.1 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动力 | 第80页 |
4.1.2 要素有效利用是主要特征 | 第80页 |
4.1.3 产业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 | 第80-81页 |
4.1.4 产业组织优化是关键途径 | 第81页 |
4.1.5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 | 第81页 |
4.2 确立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81-82页 |
4.3 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可靠性分析 | 第82-87页 |
4.3.1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82-84页 |
4.3.2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 | 第84-87页 |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 第87-95页 |
4.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87页 |
4.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87-88页 |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8-95页 |
4.5 应用TOPSIS法评价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 | 第95-103页 |
4.5.1 TOPSIS法的理论与方法 | 第95-97页 |
4.5.2 案例分析——以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为例 | 第97-103页 |
第5章 国外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103-127页 |
5.1 美国 | 第103-109页 |
5.1.1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第103-104页 |
5.1.2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第104-106页 |
5.1.3 美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第106-107页 |
5.1.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第107-109页 |
5.2 日本 | 第109-114页 |
5.2.1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第109-110页 |
5.2.2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第110页 |
5.2.3 日本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第110-112页 |
5.2.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第112-114页 |
5.3 德国 | 第114-119页 |
5.3.1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第114-115页 |
5.3.2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第115-116页 |
5.3.3 德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第116-118页 |
5.3.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第118-119页 |
5.4 韩国 | 第119-127页 |
5.4.1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 第119-120页 |
5.4.2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 第120-122页 |
5.4.3 韩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 第122-124页 |
5.4.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 第124-127页 |
第6章 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27-157页 |
6.1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 | 第127-131页 |
6.1.1 技术创新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 | 第127-128页 |
6.1.2 以提高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为核心的技术发展目标 | 第128-129页 |
6.1.3 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 第129-131页 |
6.2 构建集约型新材料产业组织结构 | 第131-143页 |
6.2.1 培育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 | 第131-135页 |
6.2.2 兼并重组新材料中小企业 | 第135-138页 |
6.2.3 构建新材料产业联盟 | 第138-143页 |
6.3 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优化 | 第143-150页 |
6.3.1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 | 第143-146页 |
6.3.2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思路 | 第146页 |
6.3.3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146-150页 |
6.4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新材料绿色产业链 | 第150-157页 |
6.4.1 新材料产业链的构成 | 第150-152页 |
6.4.2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原则和思路 | 第152-154页 |
6.4.3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主要路径 | 第154-157页 |
第7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57-163页 |
7.1 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 | 第157-158页 |
7.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158-159页 |
7.3 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 第159-160页 |
7.4 加强新材料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 | 第160-161页 |
7.5 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7页 |
附录 | 第177-18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