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N_2O和 NO的释放特性及研究 | 第12-18页 |
1.1.1 N_2O和 NO的环境效应 | 第12-13页 |
1.1.2 N_2O和 NO的来源 | 第13页 |
1.1.3 N_2O和 NO的产生机理 | 第13-15页 |
1.1.4 N_2O和 NO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2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 | 第18-21页 |
1.2.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18-19页 |
1.2.2 生物除磷机理 | 第19-20页 |
1.2.3 反硝化除磷的机理 | 第20页 |
1.2.4 聚糖菌的代谢机理 | 第20-21页 |
1.3 微生物菌群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 第24-27页 |
2.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法 | 第24-25页 |
2.2 试验污泥及用水水质 | 第25-26页 |
2.3 检测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3.1 水质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3.2 N_2O和 NO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乙酸钠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及N_2O产生特征 | 第27-32页 |
3.1 R1 系统的运行控制 | 第27页 |
3.2 典型运行周期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27-30页 |
3.2.1 典型运行周期中氮磷化合物的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3.2.2 典型运行周期中DO和 pH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3 典型运行周期中N_2O的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3 改变碳源浓度对系统运行周期各物质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葡萄糖系统中脱氮除磷效果及N_2O和 NO的产生特征 | 第32-51页 |
4.1 实验方案及进水水质 | 第32-33页 |
4.2 低磷组碳氮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N_2O和 NO释放量的影响 | 第33-38页 |
4.2.1 有机物浓度对PO_4~(3-)-P及 NO_2~--N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4.2.2 有机物浓度对含氮化合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35-38页 |
4.2.3 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特征 | 第38页 |
4.3 高磷组碳氮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N_2O和 NO释放量的影响 | 第38-43页 |
4.3.1 有机物浓度对PO_4~(3-)-P及 NO_2~--N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2 有机物浓度对含氮化合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0-43页 |
4.3.3 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特征 | 第43页 |
4.4 无磷组碳氮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N_2O和 NO释放量的影响 | 第43-48页 |
4.4.1 有机物浓度对PO_4~(3-)-P及 NO_2~--N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2 有机物浓度对含氮化合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5-48页 |
4.4.3 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特征 | 第48页 |
4.5 碳磷负荷及亚硝酸对N_2O和 NO释放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4.5.1 碳磷负荷对N_2O和 NO转化率和释放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2 亚硝酸对Nos的抑制性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微生物菌群结构 | 第51-57页 |
5.1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5.2 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52页 |
5.3 以乙酸钠为基质的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2-54页 |
5.4 以葡萄糖为基质的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