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言 | 第13-31页 |
1.1 选题动机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17页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7-25页 |
1.2.1 融资结构理论对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 | 第17-22页 |
1.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 第22-23页 |
1.2.3 针对中国的研究及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3-25页 |
1.3 研究的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基本观点与结论 | 第25-2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6-31页 |
1.4.1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26-2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29-30页 |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效率:基本理论 | 第31-39页 |
2.1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 | 第31-33页 |
2.1.1 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 | 第31-33页 |
2.1.2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 第33页 |
2.2 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 | 第33-35页 |
2.3 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与效率度量 | 第35-37页 |
2.4 股权人的治理机制及其效率 | 第37-39页 |
3 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9-52页 |
3.1 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与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概念界定 | 第39-43页 |
3.1.1 公司治理理论的传统观点及其缺陷 | 第39-40页 |
3.1.2 公司的融资结构及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 | 第40-42页 |
3.1.3 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 第42-43页 |
3.2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效应与负债融资的股权结构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43-46页 |
3.2.1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效应 | 第43-45页 |
3.2.2 负债融资的股权结构效应 | 第45-46页 |
3.3 负债融资的自由现金流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46-49页 |
3.3.1 自由现金流的定义 | 第46-47页 |
3.3.2 负债融资的自由现金流效应 | 第47-49页 |
3.4 负债融资工资和在职消费激励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3.4.1 定义 | 第49页 |
3.4.2 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4 中国公司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总体实证分析 | 第52-76页 |
4.1 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52-54页 |
4.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的绩效 | 第54-62页 |
4.2.1 融资效率低下 | 第54-59页 |
4.2.2 股东权益失衡 | 第59-60页 |
4.2.3 大量非正常行为损害股东利益 | 第60-62页 |
4.3 不考虑环境因素时公司负债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 | 第61-69页 |
4.3.1 研究假设 | 第61-63页 |
4.3.2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及其计量 | 第63-67页 |
4.3.3 实证模型及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4.4 考虑环境因素时负债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 | 第69-75页 |
4.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建立 | 第69-72页 |
4.4.2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72-75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75-76页 |
5 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分解与计量--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进一步实证 | 第76-94页 |
5.1 负债融资的股权结构效应的分解与计量--负债融资股权结构效应的弱化 | 第76-82页 |
5.1.1 文献回顾 | 第76页 |
5.1.2 样本选择与变量设置 | 第76-77页 |
5.1.3 相关分析及通径探求 | 第77-80页 |
5.1.4 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 | 第80-81页 |
5.1.5 结论及原因与对策的简短分析 | 第81-82页 |
5.2 负债融资的自由现金流效应的计量--负债融资自由现金流效应的弱化 | 第82-88页 |
5.2.1 文献回顾 | 第82-83页 |
5.2.2 中国公司自由现金流及其代理成本大量存在的实证检验 | 第83-86页 |
5.2.3 中国公司负债融资自由现金流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86-87页 |
5.2.4 结论与建议 | 第87-88页 |
5.3 负债融资工资和在职消费激励效应的计量与分解--负债融资工资和在职消费激励效应的弱化与恶化 | 第88-93页 |
5.3.1 相关分析与差异比较的参数及非参数检验 | 第88-90页 |
5.3.2 负债融资通过对高管人员工资和在职消费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绩效的激励效应作用机制 | 第90-91页 |
5.3.3 负债融资通过对高管人员工资和在职消费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绩效的激励效应通径分析 | 第91-92页 |
5.3.4 结论 | 第92-93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93-94页 |
6 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原因及建立健全的债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 第94-113页 |
6.1 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表象:财务杠杆效应的恶化 | 第94-95页 |
6.2 预算软约束理论对中国企业低绩效和高负债并存的信贷扭曲膨胀的原因解释 | 第95-99页 |
6.2.1 软约束的一般内涵 | 第95-96页 |
6.2.2 无政府介入时的银行和企业间的信贷均衡 | 第96-97页 |
6.2.3 政府充当责任归属者时的信贷扭曲膨胀 | 第97-99页 |
6.2.4 结论 | 第99页 |
6.3 中国债权治理机制的弱化及其对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与恶化的传导 | 第99-107页 |
6.3.1 债权人面临的代理成本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债权治理机制 | 第99-104页 |
6.3.2 中国公司负债的行政性与非理性及债权治理机制的弱化 | 第104-105页 |
6.3.3 债权治理机制弱化对中国公司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恶化的传导 | 第105-107页 |
6.4 中国债权银行的不良贷款与健全中国的债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 第107-113页 |
7 破产机制的健全与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优化 | 第113-130页 |
7.1 破产机制与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破产机制重要性 | 第113-114页 |
7.2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机制实施状况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114-117页 |
7.3 阻碍我国上市公司破产机制实施的原因--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角度所作的分析 | 第117-122页 |
7.3.1 模型 | 第117-119页 |
7.3.2 破产与激励 | 第119-121页 |
7.3.3 模型的政策含义 | 第121-122页 |
7.4 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与企业债券融资--破产机制发挥公司治理效应的条件之一 | 第122-129页 |
7.4.1 资本市场发展的失衡及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滞后 | 第122-125页 |
7.4.2 加快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 | 第125-126页 |
7.4.3 阻碍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因素 | 第126-128页 |
7.4.4 加快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28-129页 |
7.5 完善破产机制的其它相关对策 | 第129-130页 |
7.5.1 建立一个好的破产程序 | 第129页 |
7.5.2 进一步的相关体制改革 | 第129-130页 |
8 银行在发挥公司治理效应中的作用 | 第130-143页 |
8.1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监控代理作用 | 第130-134页 |
8.1.1 金融中介理论的简短回顾 | 第130-131页 |
8.1.2 银行的监控代理及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 第131-134页 |
8.2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国际实践的比较 | 第134-138页 |
8.2.1 美国的实践 | 第134-135页 |
8.2.2 德国的实践 | 第135-136页 |
8.2.3 日本的实践 | 第136页 |
8.2.4 效率比较 | 第136-138页 |
8.3 中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138-140页 |
8.3.1 重视银行作用的必要性 | 第138页 |
8.3.2 银行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及其完善 | 第138-140页 |
8.4 银行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国银行自身的改革与素质的提高 | 第140-143页 |
8.4.1 银行介入公司治理的制约因素 | 第140-141页 |
8.4.2 银行的发展和改革 | 第141-143页 |
9 结语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相关科研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