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9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6
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4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1
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4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4-33
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4-31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整治规划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第31-33
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33-36
页 |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33
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
页 |
·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5-36
页 |
第二章 平原河网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水系演变 | 第36-57
页 |
· 区域河网水系的历史演变 | 第36-39
页 |
· 区域地形地貌 | 第36
页 |
· 区域河网水系的历史演变 | 第36-39
页 |
· 城区河网水系的历史演变 | 第39-57
页 |
· 河道变化历史数据来源 | 第39
页 |
· 建国以前的河网水系变化 | 第39-54
页 |
· 建国以后的河网水系变化 | 第54-57
页 |
第三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7-72
页 |
· 河网水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7-61
页 |
· 1860年至建国前河道消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7-58
页 |
· 建国后至21世纪初河道消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8-59
页 |
· 近年来河道消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61
页 |
· 河网水系演变的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 第61-72
页 |
· 对水面率的影响 | 第61-65
页 |
· 对河网调蓄能力以及水安全的影响 | 第65-67
页 |
· 对城市水分循环的影响—以蒸发环节为例 | 第67-72
页 |
第四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研究 | 第72-103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分类系统探讨 | 第72-80
页 |
· 河流的地貌学分级方法 | 第72-74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分级现状 | 第74-77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分类系统探讨 | 第77-80
页 |
· 水系结构参数及计算 | 第80-83
页 |
· 研究区域以及数据来源 | 第80
页 |
· 水系结构参数及计算 | 第80-83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的形态特征 | 第83-92
页 |
· 同一等级河道长宽分布相对一致 | 第83-90
页 |
· 河道总长度随河流等级增加而减小 | 第90-91
页 |
· 河频数以及河网密度随河流等级增加而减少 | 第91-92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的发育特征 | 第92-103
页 |
4.4.1 非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水系发育总体符合 Horton河数及河长规律 | 第92-93
页 |
· 高度城市化地区不同等级河网水系发育的自相似性已受到破坏 | 第93-102
页 |
· 河网水系在数量上的发育程度高于其长度的发育 | 第102-103
页 |
第五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类型探讨 | 第103-113
页 |
· 干流型网状结构 | 第103-105
页 |
· 区域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城市化特征 | 第103
页 |
· 河流水系结构现状不符合霍顿(Horton)河数及河长定律 | 第103-104
页 |
· 排水模式采用城市小区强排水模式 | 第104-105
页 |
· 井字型网状结构 | 第105-109
页 |
· 区域土地利用呈现城乡过渡特征 | 第105-106
页 |
· 河流水系结构现状基本符合霍顿(Horton)河数及河长定律 | 第106-109
页 |
· 排水模式以区域排涝模式为主,城市小区强排水模式为辅 | 第109
页 |
· 近自然型网状结构 | 第109-113
页 |
· 区域土地利用以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体 | 第109-110
页 |
· 河流水系结构符合霍顿(Horton)河数及河长定律 | 第110-111
页 |
· 排水模式采用区域排涝模式与缓冲式排水模式相结合 | 第111-113
页 |
第六章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对调蓄效应的影响 | 第113-124
页 |
· 河网水系调蓄效应的表征参数及计算 | 第113-114
页 |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113
页 |
· 河网水系调蓄效应的表征参数 | 第113
页 |
· 数据来源 | 第113-114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水系结构对调蓄效应的影响 | 第114-121
页 |
· 河网调蓄能力与河流结构空间变化呈相似性 | 第114-115
页 |
· 河网调蓄能力受到水面数量和河流结构的共同影响 | 第115-117
页 |
· 河网调蓄能力与低等级河流的数量和长度发育密切相关 | 第117-120
页 |
· 良好河流结构是实施生态型调蓄的重要基础条件 | 第120-121
页 |
· 基于调蓄效应的平原河网地区适宜水面率的恢复与保护 | 第121-124
页 |
· 河网水系结构与调蓄效应密切相关 | 第121-122
页 |
· 基于调蓄效应的平原河网地区适宜水面率的恢复与保护 | 第122-124
页 |
第七章 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河流滨岸廊道的连通性及可达性 | 第124-138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整治规划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第124-129
页 |
· 河道整治样本的选择与区域分布 | 第124-126
页 |
· 河道整治的目标及措施 | 第126-127
页 |
· 河道整治实践对河网形态结构的考虑 | 第127-129
页 |
· 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河流滨岸廊道可达性的评价体系 | 第129-133
页 |
· 城市河岸可达性以及廊道连通性的有关实践 | 第129-131
页 |
· 城市河流滨岸廊道可达性的评价方法 | 第131-133
页 |
· 案例研究:苏州河及其支流滨岸廊道可达性分析评价 | 第133-138
页 |
· 评价河段的选取 | 第133-135
页 |
· 评价结果以及启示 | 第135-138
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8-142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2-161
页 |
致谢 | 第16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