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4
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4-20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框架 | 第16-19
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
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
页 |
· 论文说明 | 第18-19
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
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37
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20-30
页 |
· 复杂性 | 第20-21
页 |
· 复杂系统 | 第21-23
页 |
· 复杂性科学 | 第23-25
页 |
· 复杂性的认识论意义 | 第25-26
页 |
· 绩效 | 第26-27
页 |
· 绩效评价 | 第27-28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 | 第28-30
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0-37
页 |
· 国外教师评价研究进展 | 第30-33
页 |
· 国内高校教师评价研究进展 | 第33-35
页 |
· 当前复杂性视阈中高等教育的研究进展 | 第35-37
页 |
第3章 国内外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 | 第37-51
页 |
· 国外部分高校教师评价概况 | 第37-40
页 |
· 美国、加拿大高校教师评价现状 | 第37-38
页 |
· 日本高校高校教师评价现状 | 第38-39
页 |
· 新加坡高校高校教师评价现状 | 第39-40
页 |
· 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第40-51
页 |
· 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内容 | 第41-45
页 |
· 国内高校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局限性分析 | 第45-51
页 |
第4章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分析 | 第51-64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环境的复杂性分析 | 第52-55
页 |
· 外部坏境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52-53
页 |
· 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对教师业绩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53-55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对象和目的分析 | 第55-58
页 |
· 评价对象的复杂多样 | 第55-56
页 |
·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 第56-57
页 |
· 教师绩效评价目的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 第57-58
页 |
·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评价的复杂性分析 | 第58-64
页 |
·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复杂性 | 第58-59
页 |
· 教师科研工作评价的复杂性 | 第59-60
页 |
· 绩效评价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复杂性分析 | 第60-64
页 |
第5章 复杂性视阈中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4-75
页 |
· 教师绩效评价步骤 | 第64-65
页 |
· 制定绩效评价计划 | 第64
页 |
· 选择绩效评价主体 | 第64
页 |
· 制定绩效评价标准 | 第64-65
页 |
· 选定绩效评价方法 | 第65
页 |
· 实施绩效评价 | 第65
页 |
· 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 | 第65
页 |
· 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65-68
页 |
· 目标导向原则 | 第66
页 |
· 系统优化原则 | 第66-67
页 |
· 科学量化原则 | 第67
页 |
· 动态性原则 | 第67-68
页 |
· 多维性原则 | 第68
页 |
· 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70
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 | 第68-69
页 |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 第69-70
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70-75
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73
页 |
· 确定指标权重的几种方法 | 第73-75
页 |
第6章 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实证分析 | 第75-107
页 |
· DEA-AHP-F AHP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75-82
页 |
· 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75-78
页 |
· DEA-AHP-FAHP方法的整合分析 | 第78-79
页 |
· DEA-AHP-FAHP方法评价的内容 | 第79-82
页 |
· DEA-AHP-FAHP评价系统模型的数据流程 | 第82-84
页 |
· DEA-AHP-FAHP评价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82-83
页 |
· DEA-AHP-FAHP评价系统模型的显性指标体系数据流程 | 第83
页 |
· DEA-AHP-FAHP评价系统模型的非显性指标选择程序 | 第83-84
页 |
· DEA-AHP-FAHP评价系统模型的应用过程 | 第84-91
页 |
· 准则层模糊权重的计算 | 第85-87
页 |
· AHP的应用过程 | 第87-91
页 |
· 综合评价法实例分析——建立学科带头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 第91-100
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 | 第91-99
页 |
· 学科带头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权重 | 第99-100
页 |
· 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效率的计算 | 第100-107
页 |
·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00-102
页 |
· C~2R模型 | 第102
页 |
· 某教学研究型大学14位学科带头人绩效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第102-107
页 |
第7章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对策研究 | 第107-126
页 |
· 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组织构建 | 第107-117
页 |
· 传统垂直型高校教师组织结构 | 第107-109
页 |
· 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组织构建 | 第109-113
页 |
· 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组织结构图分析 | 第113-117
页 |
· 培育体现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大学文化 | 第117-120
页 |
· 坚持学术为重是大学制度建设的根基 | 第117-119
页 |
· 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 | 第119
页 |
· 基于团队的绩效理念 | 第119-120
页 |
· 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 第120-126
页 |
· 实行“弹性任期”,规避短期行为 | 第120-121
页 |
· 建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中介机构 | 第121-122
页 |
· 推行目标管理法 | 第122
页 |
· 加强绩效评价的过程监控 | 第122-123
页 |
· 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 第123-124
页 |
·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有效评价的建议 | 第124-126
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
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6-128
页 |
· 未来展望 | 第128-130
页 |
致谢 | 第130-131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
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 | 第137-13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