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为例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天文学和地理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为例
论文目录
 
绪论第10-21 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及动力学背景第21-34 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2 页
    一、基底性质第21 页
    二、沉积盖层组成及地层分布第21-22 页
  第二节 盆地演化第22-24 页
    一、盆地发育动力学特征第22-23 页
    二、区域应力和盆地演化第23-24 页
  第三节 断裂及构造特征第24-29 页
    一、基底断裂第24-25 页
    二、深大断裂第25-26 页
    三、沉积盖层断裂第26-27 页
    四、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特征第27-29 页
  第四节 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第29-34 页
    一、沉积体系及演化第29-32 页
    二、沉积模式第32-34 页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第34-62 页
  第一节 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34-39 页
    一、层序级别的划分第34 页
    二、各级地层层序单元的判别标志第34-36 页
    三、地层层序格架建立第36-37 页
    四、坳陷期地层层序模式第37-39 页
  第二节 中部含油组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39-44 页
    一、层序界面识别第39-42 页
    二、层序划分第42-43 页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43-44 页
  第三节 体系域内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研究第44-59 页
    一、相标志分析第45-50 页
    二、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第50-53 页
    三、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演化研究第53-59 页
  第四节 层序格架内生储盖组合第59-62 页
    一、生储盖组合类型第59 页
    二、坳陷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分布规律第59-62 页
第三章 坡折带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宏观控油”第62-80 页
  第一节 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及特征第62-65 页
  第二节 松辽盆地南部“挠曲坡折带”储集体类型及盖层条件第65-69 页
    一、储集体类型第65-68 页
    二、盖层条件第68-69 页
  第三节 挠曲坡折带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机制第69-78 页
    一、油气藏类型第69-73 页
    二、挠曲坡折带成藏机制第73-78 页
  第四节 坡折带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第78-80 页
    一、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滨浅湖和三角洲前缘相带第78 页
    二、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岩性地层圈闭和储盖组合分布第78-79 页
    三、坡折带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第79 页
    四、已发现的油气田均处于坡折带之内第79-80 页
第四章 湖岸线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关系研究-论“坳陷盆地湖岸线控油”第80-94 页
  第一节 松辽盆地湖岸线演化研究第80-83 页
    一、S1 湖岸线演化研究第80-81 页
    二、S2 湖岸线演化研究第81-82 页
    三、S3 湖岸线演化研究第82 页
    四、S4 湖岸线演化研究第82-83 页
  第二节 论坳陷盆地“湖岸线控油”第83-93 页
    一、“湖岸线控油论”的主要观点第83-88 页
    二、“湖岸线控油论”提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第88-93 页
  第三节、“湖岸线控油论”提出的意义第93-94 页
第五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识别和预测方法第94-112 页
  第一节 SSL 法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第94-96 页
    一、SSL 方法思路第94 页
    二、SSL 方法工作流程第94-95 页
    三、SSL 方法关键技术第95-96 页
  第二节 岩性油气藏的地震预测方法第96-112 页
    一、概述第96-98 页
    二、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第98-100 页
    三、地质、测井、物探多信息控制的沉积相研究第100-102 页
    四、构造和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砂体预测第102-109 页
    五、储层砂体控制下的油气预测第109-112 页
第六章 西部斜坡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和勘探潜力分析第112-125 页
  第一节 西部斜坡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勘探潜力第112-121 页
    一、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条第112-115 页
    二、典型油气藏及成藏机制第115-120 页
    三、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第120-121 页
  第二节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主要勘探领域第121-125 页
    一、有利的勘探区带第121-122 页
    二、近期主攻的目标第122-125 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5-128 页
参考文献第128-132 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2-133 页
致谢第133 页

本篇论文共133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
不接触电极探测方法及仪器研究
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
间断切削的颤振稳定性研究
复杂断裂油田小构造及剩余油研究
数控渐进成形技术专用功能模块开发
大型风力机组独立液压变桨距系统研
整体叶轮五轴数控粗加工编程技术研
牙鲆同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的分子
整体叶轮数控精加工编程技术研究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粘附蛋白及
磁粉夹持系统夹持力控制技术的研究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
可配置数控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半合成稀有人参皂苷及抗肿瘤构效关
高精度接触式螺纹测量仪软件系统的
高精度单针接触式螺纹测量仪的设计
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基于ARM与实时Linux的嵌入式数控铣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
车床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
基于Linux实时扩展的嵌入式数控系统
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
开放式CNC机床加工过程状态监测技术
熔模精密铸造自动化制壳生产线生产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
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结构优化设计及快
对虾工程化养殖系统重要元素及能量
装夹误差及其主动控制方法研究
鳗弧菌及其致病因子的检测及减毒突
黄河口泥沙输移及三角洲的近期演变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冷挤压内螺
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
三叉仙菜、多管藻和臭辣树化学成分
高结合性能涂层结合强度的试验研究
高速公路限速标志设置的有效性研究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
单点渐进成形缺陷及控制研究
焦炉煤气发电系统及其优化研究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
基于PMAC的渐进成形数控系统研究与
矩阵变换器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中的
LP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燃料转换过
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
大曲率凸弯边零件橡皮囊液压成形工
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
6181/6016H18高强铝合金同步冷却热
典型有机污染物胁迫对鲈鱼生物标志
海藻基根硬毛藻C.basiretorsa、刺状
车内噪声声品质建模分析与自适应主
固结磨料研磨抛光K9光学玻璃研究
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
轻型越野汽车牵引力/制动力控制系统
硬质合金基体上金刚石涂层沉积条件
不平路面中频激励轮胎动态特性研究
中国沿海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
铝基复合材料高速铣削工艺优化研究
工程车辆三参数模糊自动换挡规律研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系统
钴基高温合金的高速铣削及其参数优
纳米/微米减磨剂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形成过程及腐蚀
激光脉冲电解射流复合加工技术试验
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
铝电解槽侧壁散热温差发电装置设计
东海灾害地质分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单晶硅电火花铣削电极损耗特性研究
地下工程中土参与作用的结构承载力
冲绳海槽火山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金刚石砂轮修整技术研究
赤潮藻的分子标识及荧光原位杂(FI
新型低合金钢双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
基于盐溶液的微小孔电液束加工技术
赤道北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的标型特征
土体中腐殖酸对水泥固化软土效果的
阴极跳跃冲液的数值模拟与微细电解
N层密度分层流体界面波的研究
几类重要卤素原子自由基—分子反应
复杂形状微孔的电解加工试验研究
 
坡折带论文 湖岸线论文 沉积体系论文 地层岩性油气藏论文 SSL方法论文 储层预测论文 层序地层学论文 松辽盆地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huang**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