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7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
页 |
1 微藻自养、兼养和异养的研究现状 | 第17-28
页 |
· 微藻3种营养方式的概述 | 第17-23
页 |
· 微藻3种营养方式的特征 | 第23-28
页 |
2 微藻兼养和异养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28-30
页 |
· 细胞膜通透性对有机碳吸收的影响 | 第28-29
页 |
· 酶类系统对有机碳利用的影响 | 第29
页 |
· 转录调控对有机碳代谢的影响 | 第29-30
页 |
· 有机碳代谢产物对异养生长的影响 | 第30
页 |
· 呼吸代谢产能对异养生长的影响 | 第30
页 |
3 微藻兼养和异养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30-31
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5
页 |
· 藻株的选择 | 第31-32
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4
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4-35
页 |
第二章 三角褐指藻在自养、兼养和异养下的生长 | 第35-4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35-36
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37
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
页 |
· 三角褐指藻的兼养生长特征 | 第37-41
页 |
· 三角褐指藻的异养生长特征 | 第41-44
页 |
3 讨论 | 第44-47
页 |
· 微藻利用有机碳进行兼养生长具有选择性 | 第44-45
页 |
· 兼养生长提高微藻生物量 | 第45-46
页 |
· 一些微藻兼养不受高光强的限制 | 第46
页 |
· 少数微藻具有化能异养生长的能力 | 第46-47
页 |
4 小结 | 第47-49
页 |
第三章 三角褐指藻在自养、兼养和光异养下的营养吸收 | 第49-5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49-50
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
页 |
· 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的测定 | 第50
页 |
· 有机碳浓度的测定 | 第50-51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兼养下的营养吸收 | 第51-55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光异养下的营养吸收 | 第55-56
页 |
3 讨论 | 第56-58
页 |
4 小结 | 第58-59
页 |
第四章 三角褐指藻在自养、兼养和光异养下的细胞生化组分 | 第59-69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59-60
页 |
· 实验设计 | 第60
页 |
· 藻体的收获 | 第60-61
页 |
· 胞内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61
页 |
· 脂肪酸的提取 | 第61
页 |
· 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61
页 |
· 数据分析 | 第61-62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生长 | 第62-63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生化组分 | 第63-64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脂肪酸组分 | 第64-65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EPA含量和产量 | 第65-66
页 |
3 讨论 | 第66-68
页 |
· 兼养和异养改变胞内生化组分 | 第66-67
页 |
· 兼养为EPA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 | 第67-68
页 |
4 小结 | 第68-69
页 |
第五章 三角褐指藻在自养、兼养和光异养下的光合能力 | 第69-91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71
页 |
· 实验设计 | 第71
页 |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71-72
页 |
· 常温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2
页 |
· 低温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72
页 |
· 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 | 第72-73
页 |
·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73
页 |
· 数据分析 | 第73-74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6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光合色素含量 | 第74-75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常温吸收光谱 | 第75-77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低温荧光光谱 | 第77-83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 | 第83-85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Fv/Fm活性和电子传递效率 | 第85-86
页 |
3 讨论 | 第86-90
页 |
· 有机碳改变了光合色素组成和含量 | 第86-88
页 |
· 有机碳降低了激发能在PSⅡ的分配 | 第88-89
页 |
· 有机碳降低了光合放氧速率,提高了呼吸耗氧速率 | 第89
页 |
· 有机碳降低了PSⅡ活性和电子传递效率 | 第89-90
页 |
4 小结 | 第90-91
页 |
第六章 三角褐指藻在自养、兼养和光异养下的细胞结构 | 第91-101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91-92
页 |
· 实验设计 | 第92
页 |
· 细胞体积的测定 | 第92
页 |
· 显微镜观察 | 第92
页 |
· 电镜观察 | 第92-9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9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细胞体积 | 第93-95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显微结构 | 第95-97
页 |
· 三角褐指藻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超显微结构 | 第97-99
页 |
3 讨论 | 第99-100
页 |
· 兼养和光异养下的细胞体积大于自养细胞体积 | 第99
页 |
· 兼养和光异养下的类囊体膜垛叠程度降低 | 第99-100
页 |
4 小结 | 第100-101
页 |
第七章 三角褐指藻异养的光需求机制 | 第101-113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
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101-102
页 |
· 实验设计 | 第102
页 |
· 脂肪酸的提取 | 第102-103
页 |
· 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103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9
页 |
· 兼养和光异养的碳源和能量来源 | 第103-105
页 |
· 异养生长的光需求机制 | 第105-109
页 |
3 讨论 | 第109-110
页 |
· 有机碳主要作为碳源,兼养和光异养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光 | 第109-110
页 |
· 有机酸的存在证实了完全黑暗下藻细胞转入厌氧代谢途径 | 第110
页 |
4 小结 | 第110-113
页 |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13-117
页 |
1 总结论 | 第113-114
页 |
2 展望 | 第114-11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
页 |
附录 | 第131-133
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33-135
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