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
页 |
Abstract | 第8-15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
页 |
· 合成纳米Fe_3O_4 的形貌调控机理和制备方法 | 第16-29
页 |
· 合成纳米Fe_3O_4 的形貌调控机理 | 第16-17
页 |
· 制备纳米Fe_3O_4 粒子的方法 | 第17-29
页 |
· 固相法 | 第17-19
页 |
· 液相法 | 第19-29
页 |
· 合成方法讨论与展望 | 第29
页 |
· 磁流体的制备、性能和应用 | 第29-42
页 |
· 磁流体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0-33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32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33
页 |
· 磁流体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33-42
页 |
· 磁流体的工程应用 | 第35-40
页 |
· 国内外对于磁流体应用于传动的研究现状 | 第40-41
页 |
· 磁流体变速传动的特点和可行性 | 第41-42
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2-43
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2-43
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3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
页 |
第二章 弱磁场辅助氧化共沉淀法合成Fe_3O_4纳米粒子 | 第44-60
页 |
· Fe_3O_4 纳米粒子制备 | 第44-46
页 |
·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45
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46
页 |
· 产物表征及分析 | 第46-48
页 |
· 仪器设备 | 第46
页 |
· 物相分析 | 第46-48
页 |
· 形貌和粒度分析 | 第48-54
页 |
· 未加磁场下不同FeCl_2 浓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48-49
页 |
· 加磁场下不同FeCl_2 浓度对形貌的影响 | 第49-52
页 |
· 粒度分析 | 第52-54
页 |
· 弱磁场对合成过程和形貌的影响机制 | 第54-57
页 |
· 弱磁场辅助下的反应机制 | 第54-55
页 |
· 正八面体和六方片状结构形貌形成分析 | 第55-57
页 |
· 弱磁场对Fe_3O_4 纳米颗粒Fe-O 键及磁性能的影响 | 第57-58
页 |
· 弱辅助磁场对Fe_3O_4 纳米颗粒Fe-O 键的影响 | 第57
页 |
· 颗粒形貌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57-5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
页 |
第三章 磁流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能测试 | 第60-79
页 |
· 磁流体的稳定性理论计算 | 第61-69
页 |
· 磁流体稳定性理论 | 第61-69
页 |
· 偶极子对的磁场力引起的磁性颗粒聚集 | 第61-62
页 |
· 颗粒间的van der Waals 势能 | 第62-63
页 |
· 分散剂分子链的作用势能 | 第63-69
页 |
· 磁流体的制备 | 第69-72
页 |
· 硅烷偶联剂 | 第69
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方法及磁流体的制备 | 第69-72
页 |
· 硅烷偶联剂KH560 改性方法 | 第69-70
页 |
· 硅烷偶联剂KH560 最佳改性浓度 | 第70
页 |
· 稳定磁流体的制备 | 第70-72
页 |
· 磁流体稳定性的测量 | 第72-78
页 |
· 磁流体的稳定性测量方法 | 第72
页 |
· L-C 振荡法定性测量评价磁流体稳定性 | 第72-78
页 |
· L-C 振荡法测试仪器原理 | 第72-73
页 |
· 稳定性测试与评价 | 第73-7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
页 |
第四章 磁流体的流变学性能 | 第79-98
页 |
· 磁流体流变性测试技术 | 第79
页 |
· 磁流变液的本构描述模型 | 第79-83
页 |
· Bingham 本构模型 | 第80-81
页 |
· Herschel-Bulkley 本构模型 | 第81-82
页 |
· Bivisous 本构模型 | 第82-83
页 |
· Eyring 本构模型 | 第83
页 |
· 磁流体流变性能测试的影响因素 | 第83-85
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83-84
页 |
· 磁场的影响 | 第84-85
页 |
· 磁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 | 第85-96
页 |
· 无外加磁场下不同形貌纳米Fe_3O_4 颗粒含量磁流体流变学特性 | 第86-89
页 |
· 外加磁场下不同纳米Fe_3O_4 颗粒含量磁流体流变学特性 | 第89-96
页 |
· 加水平方向磁场 | 第89-92
页 |
· 加竖直方向磁场 | 第92-9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
页 |
第五章 磁流体传动装置设计与系统仿真 | 第98-125
页 |
· 磁流体传动的原理和计算模型 | 第98-101
页 |
· 磁流体剪切传动的分类 | 第101-102
页 |
· 磁流体传动器件的工作原理 | 第102-103
页 |
· 圆盘式磁流变传动器件的数学力学模型 | 第103-104
页 |
· 传动器整体设计 | 第104-110
页 |
· 理论基础 | 第104-105
页 |
· 磁路分析 | 第105-108
页 |
· 传动装置的设计 | 第108-110
页 |
· 传动器件生热的计算 | 第110-112
页 |
· 磁流变传动器件工况分析 | 第110-111
页 |
· 磁源线圈产生的热量 | 第111-112
页 |
· Ansys 计算模型 | 第112-124
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3
页 |
· Ansys 分析模型 | 第113-118
页 |
· Ansys 分析结果 | 第118-12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
页 |
第六章 磁流体作为传动介质的应用测试 | 第125-134
页 |
· 实验方案 | 第125
页 |
· 试验装置及原理 | 第125-128
页 |
· 实验装置 | 第125-126
页 |
· 实验原理 | 第126-127
页 |
· 实验步骤 | 第127-128
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28-132
页 |
· 传动盘之间间隙和注入磁流体浓度的影响 | 第128-130
页 |
· 转速差的影响 | 第130-131
页 |
· 磁性粒子形貌的影响 | 第131-13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
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7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
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