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全球沙尘气溶胶的分布和传输 | 第10-13页 |
1.3 亚洲沙尘气溶胶的分布和传输 | 第13-14页 |
1.4 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 第14-18页 |
1.5 以动力起沙为主的沙尘暴的特征 | 第18-22页 |
1.6 以热力起沙为主的尘卷风的特征 | 第22-28页 |
1.7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9 章节安排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模式介绍及方案设计 | 第32-39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32-33页 |
2.2 WRF-CHEM模式及模拟方案介绍 | 第33-34页 |
2.3 NECP/NCAR资料 | 第34页 |
2.4 MODIS卫星资料 | 第34-35页 |
2.5 沙尘暴起沙方案的选择 | 第35-37页 |
2.5.1 GOCART方案 | 第35-36页 |
2.5.2 Shao方案 | 第36页 |
2.5.3 两种沙尘暴起沙方案的比较 | 第36-37页 |
2.6 实验设计 | 第37-39页 |
2.6.1 中国北方地区尘卷风时空分布模拟的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2.6.2 加热泵效应的敏感性的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适合中国北方地区的尘卷风起沙方案的构建与WRF-CHEM模式的耦合 | 第39-52页 |
3.1 适合中国北方地区的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的构建 | 第39-44页 |
3.2 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案模拟的验证 | 第44-46页 |
3.3 地表温度的订正 | 第46-47页 |
3.4 订正后模拟尘卷风的日空间分布及验证 | 第47-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国北方地区尘卷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它对大气沙尘气溶胶总量的贡献 | 第52-63页 |
4.1 尘卷风起沙量日变化 | 第52-53页 |
4.2 尘卷风的日空间分布及起沙强度 | 第53页 |
4.3 尘卷风起沙量年变化、月空间分布及起沙强度 | 第53-55页 |
4.4 尘卷风产生的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 | 第55-56页 |
4.5 尘卷风空间分布和强度变化的要素分析 | 第56-58页 |
4.6 中国北方地区尘卷风总起沙量及其它对大气沙尘总量的贡献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中国北方尘卷风对“加热泵”的增强效应 | 第63-80页 |
5.1 MODIS卫星观测的AOD分布 | 第64-65页 |
5.2 敏感性实验的模拟结果 | 第65-72页 |
5.2.1 大气净辐射通量 | 第65-66页 |
5.2.2 不同敏感性实验对不同高度大气加热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3 对风场的影响 | 第67-70页 |
5.2.4 对降水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 尘卷风与沙尘暴共同作用下的“加热泵”效应 | 第72-77页 |
5.3.1 尘卷风与沙尘暴共同作用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的验证 | 第72-73页 |
5.3.2 尘卷风与沙尘暴共同作用与仅有沙暴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对比 | 第73-77页 |
5.4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EHP概念模型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82页 |
6.3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106页 |
参加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