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0-29页 |
1.3.1 云计算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2 产业联盟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3 知识资本增值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7-2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机理与机制框架 | 第32-64页 |
2.1 云计算产业联盟的界定及特征 | 第32-35页 |
2.1.1 云计算产业联盟的界定及形成动因 | 第32-34页 |
2.1.2 云计算产业联盟的特征 | 第34-35页 |
2.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的内涵 | 第35-42页 |
2.2.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的内涵 | 第35-37页 |
2.2.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的构成 | 第37-39页 |
2.2.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的特征 | 第39-41页 |
2.2.4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的界定 | 第41-42页 |
2.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机理 | 第42-60页 |
2.3.1 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分析 | 第42-45页 |
2.3.2 知识资本增值循环 | 第45-46页 |
2.3.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循环过程 | 第46-48页 |
2.3.4 基于溢出的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获取 | 第48-52页 |
2.3.5 基于投资与整合的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 | 第52-55页 |
2.3.6 基于存量势差演化的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 | 第55-60页 |
2.4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机制框架 | 第60-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机制 | 第64-107页 |
3.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机制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3.1.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机制的内涵 | 第64页 |
3.1.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的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3.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的供给动力和传递模型 | 第66-82页 |
3.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知识资本源供给动力模型 | 第66-76页 |
3.2.2 基于传染病模型的知识资本源传递模型 | 第76-81页 |
3.2.3 模型分析与策略建议 | 第81-82页 |
3.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供给动力机制 | 第82-92页 |
3.3.1 基于多元组织的联盟文化协同 | 第82-85页 |
3.3.2 基于Shapley值法的联盟利益分配 | 第85-88页 |
3.3.3 基于交叉补贴的联盟定价方式 | 第88-92页 |
3.4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传递机制 | 第92-101页 |
3.4.1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结构资本传递 | 第92-96页 |
3.4.2 基于强关系网络的人力资本传递 | 第96-101页 |
3.5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保障机制 | 第101-106页 |
3.5.1 基于云水平的联盟成员准入标准 | 第101-103页 |
3.5.2 基于云完全信息环境的联盟信用保障 | 第103-10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4章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机制 | 第107-144页 |
4.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的实现途径 | 第107-112页 |
4.1.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107-109页 |
4.1.2 云计算产业联盟结构资本整合实现途径 | 第109-110页 |
4.1.3 云计算产业联盟人力资本投资实现途径 | 第110-112页 |
4.2 云计算产业联盟结构资本整合机制 | 第112-124页 |
4.2.1 基于云平台知识地图的结构资本选择 | 第112-120页 |
4.2.2 基于通用云界面的结构资本融合 | 第120-124页 |
4.3 云计算产业联盟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 第124-133页 |
4.3.1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联盟人力资本培训投资 | 第124-128页 |
4.3.2 基于虚拟人力资本的联盟人力资本流动投资 | 第128-133页 |
4.4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评价机制 | 第133-143页 |
4.4.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评价组织与流程 | 第133-134页 |
4.4.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4-138页 |
4.4.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评价方法 | 第138-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5章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机制 | 第144-172页 |
5.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机制的内涵 | 第144-145页 |
5.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 第145-151页 |
5.2.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的途径 | 第145-146页 |
5.2.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6-151页 |
5.3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存量增长机制 | 第151-160页 |
5.3.1 云计算产业联盟人力资本产权组织化 | 第152-154页 |
5.3.2 云计算产业联盟隐性人力资本显性化 | 第154-158页 |
5.3.3 云计算产业联盟结构资本知识产权保护 | 第158-160页 |
5.4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质量提升机制 | 第160-171页 |
5.4.1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结构优化 | 第160-166页 |
5.4.2 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适配度优化 | 第166-1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172-194页 |
6.1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概况 | 第172页 |
6.2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管理现状 | 第172-174页 |
6.3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机制 | 第174-180页 |
6.3.1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供给动力机制 | 第174-176页 |
6.3.2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源传递机制 | 第176-177页 |
6.3.3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获取保障机制 | 第177-180页 |
6.4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机制 | 第180-188页 |
6.4.1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结构资本整合机制 | 第180-181页 |
6.4.2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 第181-182页 |
6.4.3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评价 | 第182-188页 |
6.5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积累机制 | 第188-191页 |
6.5.1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存量增长机制 | 第188-190页 |
6.5.2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质量提升机制 | 第190-191页 |
6.6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本增值建议 | 第191-193页 |
6.6.1 完善制度和云平台提升联盟知识资本获取效率 | 第191-192页 |
6.6.2 利用云技术和环境提高联盟知识资本生产能力 | 第192页 |
6.6.3 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提升联盟知识资本积累水平 | 第192-19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结论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7页 |
附录 | 第207-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09-210页 |
致谢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