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植被斑块的形成及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植被斑块概念 | 第11页 |
1.1.2 植被斑块形成 | 第11-12页 |
1.1.3 植被斑块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3.1 资源异质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2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页 |
1.1.3.3 放牧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禁牧和养分添加对植被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1 禁牧和养分添对种群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禁牧和养分添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研究背景、内容及目的 | 第16-19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放牧方式对植被微斑块构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9-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2.1.2 样地及斑块选择 | 第19页 |
2.1.3 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 | 第19-20页 |
2.1.4 样品测定 | 第20-23页 |
2.1.4.1 植物样品 | 第20页 |
2.1.4.2 土壤样品 | 第20-23页 |
2.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23-24页 |
2.2 结果 | 第24-45页 |
2.2.1 冷季放牧下植被斑块构成和斑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 | 第24-32页 |
2.2.2 轮牧下植被斑块构成和斑块间土壤有机碳及养分 | 第32-39页 |
2.2.3 禁牧下植被斑块构成及斑块间土壤有机碳及 | 第39-45页 |
2.3 讨论 | 第45-49页 |
2.3.1 草地利用方式与斑块构成 | 第45-46页 |
2.3.2 斑块与容重、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及养分 | 第46-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莎草科和禾本科群落光合产物分配的差异 | 第50-6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4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51-52页 |
3.1.2 ~(13)C脉冲标记 | 第52-53页 |
3.1.3 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 | 第53-54页 |
3.1.4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 | 第54页 |
3.1.5 δ~(13)C和 C 含量分析 | 第54页 |
3.1.6 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54页 |
3.2 结果 | 第54-60页 |
3.2.1 植物生物量、土壤碳库与土壤CO2通量 | 第54-56页 |
3.2.2 植物-土壤体系中13C动态 | 第56-60页 |
3.3 讨论 | 第60-61页 |
3.3.1 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 | 第60页 |
3.3.2 碳同化分配和根际沉积 | 第60-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刈割和养分添加对植物种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62-8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62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62-63页 |
4.1.3 样品采集 | 第63页 |
4.1.4 植物样和土样的测定 | 第63-64页 |
4.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64-65页 |
4.2 结果 | 第65-78页 |
4.2.1 植物种土壤有机碳、养分和酶活性 | 第65-69页 |
4.2.2 植物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储量 | 第69-73页 |
4.2.3 土壤微生物碳氮,可溶性有机碳和无机氮 | 第73-74页 |
4.2.4 土壤酶活性 | 第74-78页 |
4.3 讨论 | 第78-81页 |
4.3.1 刈割和养分添加对植物种生物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2 植物种、刈割和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养分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3 植物种、刈割和养分添加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82-84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页 |
5.2 创新点 | 第82-8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