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14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盆地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埋藏火山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火山岩储集物性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实物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23-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25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36页 |
· 盆地地层序列及其构造沉积演化 | 第27-30页 |
· 石炭系地层沿革及其空间分布 | 第30-34页 |
·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历程 | 第34-36页 |
第3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 | 第36-54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特征 | 第36-46页 |
· 盆地火山岩岩性分类方案 | 第36-40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主要火山岩类型 | 第40-42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特征 | 第42-46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相特征 | 第46-54页 |
· 火山岩岩相分类方案 | 第46-49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主要火山岩岩相类型 | 第49-52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相特征 | 第52-54页 |
第4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旋回期次 | 第54-71页 |
· 火山岩喷发旋回期次的划分与识别 | 第54-60页 |
· 火山岩喷发旋回期次的识别方法 | 第54-59页 |
· 火山岩旋回期次的划分步骤 | 第59-60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野外剖面旋回期次划分 | 第60-71页 |
· 奇台县双井子剖面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旋回期次 | 第60-62页 |
· 奇台县金山沟剖面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旋回期次 | 第62-64页 |
· 巴里坤县纸房剖面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旋回期次 | 第64-66页 |
· 吉木萨尔县白碱沟剖面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旋回期次 | 第66-69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野外剖面间旋回对比 | 第69-71页 |
第5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71-86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 | 第71-78页 |
· 原生储集空间 | 第71-74页 |
· 次生储集空间 | 第74-75页 |
· 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75-78页 |
·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机构中心相带特征及识别 | 第78-86页 |
· 火山机构中心相带的识别特征 | 第78-82页 |
· 火山机构的类型 | 第82-83页 |
· 火山机构的平面展布 | 第83-86页 |
第6章 盆缘与盆内火山岩特征对比及其储层意义 | 第86-94页 |
· 盆缘与盆内火山岩岩性岩相对比 | 第86-89页 |
· 盆缘与盆内火山岩喷发旋回对比 | 第89-91页 |
· 盆缘与盆内火山岩对比研究对盆内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 | 第91-9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