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3
页 |
第一章 小麦高效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3-36
页 |
1 小麦高效氮素利用的两种机制与评价方法 | 第13-16
页 |
2 氮素高效吸收的生理生态基础 | 第16-17
页 |
3 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 | 第17-23
页 |
· 群体高效氮素利用 | 第17-19
页 |
· 单株氮素高效利用 | 第19-23
页 |
4 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的途径 | 第23-26
页 |
· 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 | 第23-24
页 |
· 氮素利用效率的管理调控 | 第24-26
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
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6
页 |
第二章 两类小麦氮素利用的差异与评价 | 第36-46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
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37
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7
页 |
· 有关指标计算 | 第3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
页 |
· 不同氮素水平下两类小麦的产量表现 | 第37-38
页 |
· 氮素积累与运转 | 第38-39
页 |
· 花后干物质的运转与同化 | 第39-40
页 |
·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40-41
页 |
· 氮素利用能力对氮素水平下的响应 | 第41-42
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2-44
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
页 |
第三章 两类小麦不同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形态变化特征 | 第46-57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
页 |
· 试验设计 | 第47
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7-48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
页 |
· 小麦植株营养性氮素(AN)的变化动态 | 第48-49
页 |
· 小麦植株功能性氮素(FN)的变化动态 | 第49-51
页 |
· 小麦植株结构性氮素(SN)的变化动态 | 第51-52
页 |
3 讨论 | 第52-54
页 |
· 小麦植株氮素主要流向SN旺盛合成的器官 | 第52-53
页 |
· 小麦植株 AN和SN含量的变化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53-54
页 |
· 小麦植株 AN和 SN含量的变化与器官生长的关系 | 第54
页 |
4 小结 | 第54-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
页 |
第四章 两类小麦花后叶片和籽粒内碳氮同化关系分析 | 第57-6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
页 |
· 试验设计 | 第57-58
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8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
页 |
· GS抑制剂对氮含量的影响 | 第58-60
页 |
· GS抑制剂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0-61
页 |
· GS抑制剂对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和 GS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2
页 |
3 讨论 | 第62-63
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
页 |
第五章 两类小麦不同施氮处理花后无机 N器官同化量及器官间的分配 | 第65-75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
页 |
· 试验设计 | 第66
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6
页 |
· 有关指标计算 | 第66-67
页 |
· 数据分析 | 第6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
页 |
· GS抑制剂处理对不同器官花后土壤N同化的影响 | 第67-69
页 |
· 不同施氮处理花后的器官N同化量 | 第69-70
页 |
· 不同施氮处理花后同化 N在器官间的分配 | 第70-71
页 |
· 不同施氮处理花后植株的总N同化量和转运量 | 第71-72
页 |
3 讨论 | 第72-73
页 |
4 小结 | 第73
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
页 |
第六章 两类小麦不同施氮水平花后植株碳氮同化和转运的相互关系 | 第75-84
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
页 |
· 试验设计 | 第76
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76-77
页 |
· 有关指标计算 | 第77
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
页 |
· 两种类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及转运差异 | 第77-78
页 |
· 两种类型小麦花后碳的转运及同化差异 | 第78-79
页 |
· 碳、氮同化和转运的相互影响 | 第79-81
页 |
3 讨论 | 第81-82
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
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4-92
页 |
1 讨论 | 第84-88
页 |
· 小麦植株氮素利用的差异与评价 | 第84
页 |
· 小麦植株不同形态氮素的构成差异及氮素流动的“源动力” | 第84-85
页 |
· 花后叶片和籽粒的碳氮同化关系及器官间分配 | 第85-86
页 |
· 两类小麦花后植株碳氮同化和转运的相互关系 | 第86
页 |
· 基因型和氮肥对氮素利用效率的效应 | 第86-87
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7
页 |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87-88
页 |
2 结论 | 第88-89
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
页 |
致谢 | 第9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