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Abstract | 第4-7
页 |
序言 | 第7-9
页 |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矛盾发展: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态势与多样化进程 | 第9-17
页 |
(一) 国家: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 第9-10
页 |
(二) 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 第10-14
页 |
(三) 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 第14-17
页 |
二、当代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实践与理性反思 | 第17-26
页 |
(一) 当代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困境 | 第17-19
页 |
(二)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重新思考 | 第19-23
页 |
(三)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第23-26
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可能与必然 | 第26-39
页 |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可能性与现实表现 | 第26-31
页 |
1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可能性 | 第26-28
页 |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现实表现 | 第28-31
页 |
(二) 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第31-39
页 |
1 是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第31-33
页 |
2 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民主化的需要 | 第33-36
页 |
3 是宪政、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 第36-39
页 |
四、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 第39-46
页 |
(一) 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 第40
页 |
(二) 和谐社会必定是多中心、多元化的社会 | 第40-43
页 |
(三) 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 | 第43-46
页 |
五、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 第46-50
页 |
(一) 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做到思想意识上的变革 | 第47
页 |
(二) 坚持多元化发展道路,提高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 第47-48
页 |
(三) 大力培养社会中间阶层,努力发展各种社会组织 | 第48
页 |
(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异质性的前提和基础 | 第48-49
页 |
(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 | 第49
页 |
(六)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态环境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49
页 |
(七) 充分发挥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 第49-50
页 |
六、结束语 | 第50-52
页 |
注释 | 第52-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
页 |
后记 | 第5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