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高层建筑结构变形验算的由来 | 第13-14页 |
· 第一阶段设计 | 第13-14页 |
· 第二阶段设计 | 第14页 |
· 高层建筑结构变形验算的重要性 | 第14-20页 |
· 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倾覆 | 第14-16页 |
· 满足“舒适度”要求 | 第16-17页 |
· 使P ?Δ效应小到可以忽略 | 第17-18页 |
· 防止相邻结构的碰撞 | 第18页 |
· 保证结构构件不坏 | 第18-19页 |
· 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坏 | 第19页 |
· 推覆分析的变形计算 | 第19页 |
· 性能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我国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中层间位移角取值的依据 | 第20-25页 |
· 结构变形验算的评判标准 | 第21-22页 |
·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 | 第22-23页 |
·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层间位移角小结 | 第24-25页 |
· 几何非线性分析(P - Δ效应) | 第25-29页 |
· 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必要性 | 第25页 |
· P - Δ效应的简化计算方法[14,30~33] | 第25-28页 |
· P - Δ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 现行变形计算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 竖向荷载在变形计算中所起的作用 | 第29页 |
· 竖向荷载对变形计算大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现行商业软件关于变形的计算 | 第30-3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侧向变形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34-59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竖向荷载对框架柱侧移影响的弹性分析 | 第34-40页 |
· 公式推导 | 第35-38页 |
· 计算分析 | 第38-40页 |
· 竖向荷载对悬臂柱侧移影响的弹塑性分析 | 第40-52页 |
· 理论简化公式 | 第40-46页 |
·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悬臂柱内力及变形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 悬臂柱纯弯和压弯时的分析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影响竖向荷载对侧移影响的参数分析 | 第52-58页 |
· 截面刚度计算公式 | 第52-54页 |
· 参数分析 | 第54-56页 |
· 算例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悬臂柱侧向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59-73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钢筋混凝土悬臂柱侧向变形试验研究 | 第59-72页 |
· 试验背景 | 第59页 |
· 试验模型与加载装置 | 第59-61页 |
· 试验结果 | 第61-63页 |
· 试验数据拟合 | 第63-65页 |
· 考虑竖向荷载影响时框架侧移计算 | 第65-68页 |
· 刚重比控制重力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 | 第73-90页 |
· 概述 | 第73页 |
· 竖向荷载作用下刚架侧向变形分析 | 第73-80页 |
· 计算假定 | 第73-74页 |
· 结构信息 | 第74-76页 |
· 结果对比 | 第76-80页 |
·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侧向变形分析 | 第80-87页 |
· 计算假定 | 第81页 |
· 结构信息 | 第81-84页 |
· 计算结果比较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5章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支剪力墙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 | 第90-116页 |
· 概述 | 第90页 |
·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 | 第90-101页 |
· 简化模型简述 | 第90-96页 |
· 剪力墙等效刚度EI_eq | 第96页 |
· 算例分析 | 第96-101页 |
· 竖向荷载对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 | 第101-113页 |
· 简化模型简述 | 第101-104页 |
· 剪力墙等效刚度EI_eq 和转换梁等效刚度EI zeq | 第104页 |
· 算例分析 | 第104-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6章 考虑竖向荷载作用时带转换层结构和框架结构的Pushover 分析 | 第116-149页 |
· Pushover 分析的研究概况 | 第117-120页 |
· Pushover 分析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7-118页 |
· Pushover 分析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18-120页 |
· Pushover 分析在国内的工程应用概况 | 第120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120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用途 | 第120-121页 |
· Pushover 分析中的计算模型 | 第121-122页 |
· 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121页 |
· 杆件的计算模型 | 第121-122页 |
· MIDAS/Gen 中的各单元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 2D 梁单元和3D 梁-柱单元 | 第123页 |
· 3D 墙单元 | 第123-124页 |
· 桁架单元 | 第124页 |
· 能力需求谱法 | 第124-128页 |
· 等效线弹性体系分析(ATC-40 规范) | 第124-126页 |
· 抗震性能评估能力谱法的步骤 | 第126-128页 |
· 带转换层结构体系的静力推覆分析 | 第128-142页 |
· 工程概况 | 第128-129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29-130页 |
· 计算模型的复核 | 第130-132页 |
· 加载方式的选择 | 第132-133页 |
· Pushover 分析结果 | 第133-142页 |
· 对MIDAS/Gen 进行Pushover 分析的思考 | 第142-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2-163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曾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