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终身德育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14-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 国内关于终身德育研究的述评 | 第20-24页 | · 国际上关于终身德育研究的述评 | 第24-28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30-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德育概述 | 第34-67页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 第34-45页 | ·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 第34-37页 | · 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 第37-39页 | · 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与发展 | 第39-45页 | 第二节 终身德育的内涵和特征 | 第45-59页 | · 终身德育的内涵 | 第45-48页 | · 终身德育的特征 | 第48-50页 | · 终身德育的产生和发展 | 第50-56页 | · 终身德育的理论基础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德育的关系 | 第59-67页 | · 学习型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德育 | 第59-62页 | · 终身德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 第62-67页 | 第三章 学习型社会的道德要求与终身德育的理论价值 | 第67-98页 | 第一节 “学会生存”——终身德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 第67-76页 | · 人类存在的道德特征和生存状态的变迁 | 第67-71页 | · 学习型社会中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 | 第71-73页 | · 学会生存就要正视人的自然生存,遵从自然道德 | 第73-74页 | · 学会生存就要重视人的社会生存,发展社会道德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学会生活”——终身德育的现实价值追求 | 第76-89页 | ·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生活与道德 | 第77-79页 | · 学习型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现实困境 | 第79-81页 | · 遵从组织伦理,过有道德的组织生活 | 第81-84页 | · 遵从社会道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生活 | 第84-86页 | · 遵从个体道德,体验身心幸福的生活 | 第86-89页 | 第三节 “学会发展”——终身德育的理想价值追求 | 第89-98页 | · 学习型社会中人类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90-91页 | · 学会认知,发展人类理性道德 | 第91-93页 | · 超越物质,完善自身精神生活 | 第93-95页 | · 学会调适,实现自身内心和谐 | 第95-98页 | 第四章 现代西方终身德育有关理论分析 | 第98-122页 | 第一节 保罗·朗格朗具有社会学习倾向的终身德育理论 | 第98-102页 | · 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 第99-100页 | · 保罗·朗格朗的社会学习终身德育思想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彼得·贾维斯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终身德育理论 | 第102-106页 | · 实用主义德育观的内涵和特征 | 第102-104页 | · 彼得·贾维斯的实用主义终身德育观分析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莫尔·莱斯特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终身德育理论 | 第106-110页 | · 人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6-108页 | · 莫尔·莱斯特的人本主义德育思想分析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三种理论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方法体系 | 第110-122页 | · 三种理论模式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要求 | 第110-114页 | · 终身道德教育方法创新 | 第114-119页 | · 终身德育对传统道德方法的选择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国外几种终身德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 第122-150页 | 第一节 法国终身德育的社会化模式 | 第122-131页 | · 法国终身德育社会化的沿革和发展 | 第122-125页 | · 法国终身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和精髓 | 第125-126页 | · 法国终身德育特征分析 | 第126-131页 | 第二节 日本终身德育的法制化模式 | 第131-140页 | · 日本终身德育法制化的沿革和发展 | 第132-134页 | · 日本终身德育法制化的内涵和精髓 | 第134-137页 | · 日本终身德育法制化特征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美国终身德育的学习化模式 | 第140-150页 | · 美国终身德育学习化的沿革和发展 | 第140-142页 | · 美国终身德育学习化的内涵和精髓 | 第142-146页 | · 美国终身德育学习化模式特征分析 | 第146-150页 | 第六章 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终身德育理论 | 第150-174页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我国终身德育的目标追求 | 第150-162页 | · 终身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 第150-152页 | · 终身德育目标确立的原则 | 第152-154页 | · 终身德育的目标结构 | 第154-161页 | · 终身德育的目标关系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终身德育的有关内容 | 第162-174页 | · 终身德育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162-166页 | · 终身德育的阶段划分及其教育重点 | 第166-174页 | 第七章 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终身德育实践探索 | 第174-201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终身德育实践 | 第174-177页 | · 终身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 | 第175页 | · 终身德育是全面发展的德育 | 第175-176页 | · 终身德育是协调发展的德育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中国学习型政党建设与终身德育实践 | 第177-190页 | · 中国建设学习型政党及其道德的时代要求 | 第177-180页 | · 中国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和道德建设实践 | 第180-186页 | · 学习型政党的道德修养方式 | 第186-190页 | 第三节 学习型政府与终身德育实践 | 第190-201页 | · 中国学习型政府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 第191-193页 | · 中国学习型政府的本质和道德建设实践 | 第193-198页 | · 中国学习型政府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 第198-201页 | 结语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1页 | 致谢 | 第211-213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