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超声心动图简介 | 第13-15页 |
1.3 心脏流固耦合力学仿真模型的基本要素 | 第15-16页 |
1.4 左心室模型研究概况 | 第16-23页 |
1.4.1 左心室几何模型 | 第16-17页 |
1.4.2 左心室的心肌材料性质估计 | 第17-18页 |
1.4.3 三维左心室模型的力学性质 | 第18-19页 |
1.4.4 左心室主动收缩舒张模型 | 第19-20页 |
1.4.5 左心室流固耦合模型 | 第20-22页 |
1.4.6 心脏起搏器 | 第22-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仿真左心室流固耦合模型主动收缩和三维构建 | 第27-57页 |
2.1 模型数据获取 | 第27-28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28-33页 |
2.2.1 左心室的主动收缩 | 第28-29页 |
2.2.2 流体模型 | 第29-30页 |
2.2.3 固体模型 | 第30-31页 |
2.2.4 流固耦合 | 第31页 |
2.2.5 材料模型 | 第31-33页 |
2.3 三维几何重建和网格划分 | 第33-36页 |
2.3.1 构建固体区域 | 第34-36页 |
2.3.2 构建流体区域 | 第36页 |
2.4 预收缩-拉伸过程:零载荷几何结构 | 第36-39页 |
2.4.1 单零载荷几何左心室模型(1G模型) | 第37-38页 |
2.4.2 双零载荷几何左心室模型(2G模型) | 第38-39页 |
2.5 模型求解和ADINA软件包 | 第39-46页 |
2.5.1 固体模型的三维有限元方法 | 第40-42页 |
2.5.2 流体模型的三维有限元方法 | 第42-44页 |
2.5.3 流固耦合 | 第44页 |
2.5.4 ADINA软件包 | 第44-45页 |
2.5.5 用ADINA建模的过程 | 第45-46页 |
2.6 统计变量 | 第46-53页 |
2.6.1 左心室体积和射血分数 | 第46-47页 |
2.6.2 Quarter平均参数值 | 第47-48页 |
2.6.3 几何形态学参数 | 第48-49页 |
2.6.4 生物力学参数 | 第49-53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53-56页 |
2.7.1 学生t检验 | 第53-54页 |
2.7.2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54页 |
2.7.3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第54-55页 |
2.7.4 逻辑回归分析和2 倍交叉验证过程 | 第55-5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心肌梗死左心室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57-64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三维基于Echo的模型可以决定在体的左心室材料性质 | 第58-59页 |
3.3 射血分数与心室形态学和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3.4 心肌梗死患者在射血初期有较低应力应变 | 第60-62页 |
3.5 敏感性分析和模型假设的重要性 | 第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左心室心肌梗死预测模型 | 第64-72页 |
4.1 引言 | 第61-66页 |
4.2 心肌梗死左心室有更小的硬度变量 | 第66-67页 |
4.3 左心室材料参数变量与射血分数有更好的相关性 | 第67-68页 |
4.4 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低应力值 | 第68-70页 |
4.5 收缩末期的材料参数可作为最佳预测心肌梗死的潜在因素 | 第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左心室主动收缩舒张模型 | 第72-83页 |
5.1 双零载荷几何模型用于模拟左心室主动收缩与舒张 | 第72-74页 |
5.2 2G模型舒张期和收缩期左心室材料性质 | 第74-76页 |
5.3 1G和2G模型材料参数比较 | 第76-77页 |
5.4 2G模型舒张期和收缩期左心室力学性质 | 第77-78页 |
5.5 1G和2G模型左心室力学性质比较 | 第78-80页 |
5.6 2G模型两组患者比较 | 第80-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左心室流固耦合模型 | 第83-91页 |
6.1 引言 | 第83-85页 |
6.2 心肌梗死左心室有较低的流速峰值 | 第85-86页 |
6.3 心肌梗死左心室有较高的涡量且更小涡流面积 | 第86-87页 |
6.4 高血压左心室在进出口具有较高的流体剪切应力最大值 | 第87-88页 |
6.5 固体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心脏起搏器模拟模型 | 第91-98页 |
7.1 起搏器动物模型制备 | 第91-93页 |
7.2 基于Echo FSI心室模型用于模拟电信号传导 | 第93-94页 |
7.3 PIVS起搏有较高的流速最大值 | 第94-95页 |
7.4 PIVS起搏射血期有较高的应力应变值 | 第95-9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8.1 论文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 第98-99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