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前言 | 第15-31页 |
1.1 木麻黄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1.1.1 引种及良种选育 | 第15-16页 |
1.1.2 抗逆境生理 | 第16-17页 |
1.1.3 防护效益观测 | 第17-18页 |
1.1.4 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 第18-19页 |
1.1.5 病虫害防治 | 第19-20页 |
1.2 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第20-27页 |
1.2.1 水分和养分 | 第21-22页 |
1.2.2 光合和呼吸 | 第22-24页 |
1.2.3 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 | 第24页 |
1.2.4 生长调节物质 | 第24-25页 |
1.2.5 细胞分裂及膜透性 | 第25-26页 |
1.2.6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 第26-27页 |
1.3 木麻黄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木麻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检测 | 第31-5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1 植物材料来源 | 第31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2.1.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分离方法 | 第32页 |
2.1.4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2.1.5 生物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2.2.1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鉴定 | 第35-49页 |
2.2.2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含量 | 第49-51页 |
2.2.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1-57页 |
2.3 讨论 | 第57-59页 |
3 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条件选择 | 第59-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3.1.1 供试材料与培养 | 第59-60页 |
3.1.2 菌根侵染状况测定方法 | 第60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3.3 讨论 | 第61-62页 |
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活性氧代谢及清除系统的影响 | 第62-1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4.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62-63页 |
4.1.2 方法 | 第63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145页 |
4.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小枝内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第63-76页 |
4.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76-89页 |
4.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MDA含量的影响 | 第89-103页 |
4.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SOD活性的影响 | 第103-117页 |
4.2.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CAT活性的影响 | 第117-131页 |
4.2.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POD活性的影响 | 第131-145页 |
4.3 讨论 | 第145-148页 |
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148-20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48-149页 |
5.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148-149页 |
5.1.2 方法 | 第149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1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49-203页 |
5.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149-162页 |
5.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生长素(IAA)的影响 | 第162-176页 |
5.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赤霉素(GAS)的影响 | 第176-190页 |
5.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脱落酸(ABA)的影响 | 第190-203页 |
5.3 讨论 | 第203-206页 |
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06-22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206-207页 |
6.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206-207页 |
6.1.2 测定方法 | 第207页 |
6.1.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 第207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20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207-217页 |
6.2.1 暗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07-211页 |
6.2.2 光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11-216页 |
6.2.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 第216-217页 |
6.3 讨论 | 第217-220页 |
7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 | 第220-241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220-226页 |
7.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220-221页 |
7.1.2 仪器与试剂 | 第221页 |
7.1.3 试验方法 | 第221-226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226-236页 |
7.2.1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点的检测 | 第226页 |
7.2.2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显示分析 | 第226-231页 |
7.2.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鉴定 | 第231-236页 |
7.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236-241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241-245页 |
8.1 总结 | 第241-243页 |
8.2 展望 | 第243-245页 |
附录 | 第245-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72页 |
致谢 | 第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