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方法则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8
页 | 前言 | 第8-9
页 | 第一部分 方剂组方法则的内涵与源流 | 第9-85
页 | 一、组方法则的含义 | 第9
页 | 二、组方法则与治法的关系 | 第9-10
页 | 三、组方法则的源流与发展 | 第10-85
页 | (一) 先秦——组方法则的提出与确立 | 第10-14
页 | (二) 秦汉——组方法则的初步实践和应用 | 第14-23
页 | (三) 晋唐——组方法则发展较为缓慢 | 第23
页 | (四) 宋代——理论用方促进了组方法则的发展 | 第23-25
页 | (五) 金元——组方法则的系统阐释与实践 | 第25-41
页 | (六) 明代——组方法则全面深入发展 | 第41-53
页 | (七) 清代——组方法则发展的高峰 | 第53-80
页 | (八) 民国——组方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第80-85
页 | 第二部分 方剂组方法则解析与探讨 | 第85-118
页 | 一、药性组方法则 | 第85-103
页 | (一) 药性组方法则各组成元素浅析 | 第86-102
页 | (二) 药性组方法则特点总结 | 第102-103
页 | 二、君臣佐使组方法则 | 第103-113
页 | (一) 君臣佐使的界定 | 第104-110
页 | (二) 关于君臣佐使是“组方法则”还是“组方结构”的讨论 | 第110-111
页 | (三) 关于君臣佐使理论对方剂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讨论 | 第111-112
页 | (四) 君臣佐使组方法则的局限性 | 第112-113
页 | 三、其他有重要影响的组方理论和模式 | 第113-117
页 | (一) 药象理论 | 第113-116
页 | (二) 中西结合组方模式 | 第116-117
页 | 四、综合组方法则 | 第117-118
页 | 第三部分 “多维融贯,以法制方”组方模式的提出和建立 | 第118-128
页 | 一、多维系统组方思维的提出 | 第118-119
页 | 二、多维系统组方思维的哲学基础 | 第119
页 | 三、“多维融贯,以法制方”组方模式的内涵 | 第119-120
页 | 四、“多维融贯,以法制方”组方模式的具体应用 | 第120-125
页 | 五、“多维融贯,以法制方”组方模式的学术价值 | 第125-126
页 | 六、对“多维融贯,以法制方”组方模式研究的展望 | 第126-128
页 | 结论 | 第128-129
页 | 致谢 | 第129-130
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
页 | 个人简介 | 第134-135
页 | 详细摘要 | 第135-13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