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语表 | 第1-7
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
页 |
ABSTRACT | 第10-13
页 |
前言 | 第13-14
页 |
文献研究 | 第14-41
页 |
1. 古代文献对胃溃疡的认识 | 第14-19
页 |
· 病名演化 | 第14-15
页 |
· 病因病机 | 第15-18
页 |
· 治则方药 | 第18-19
页 |
2. 胃溃疡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19-26
页 |
· 临床研究 | 第19-21
页 |
· 方证相应与辨证论治 | 第21-23
页 |
· 胃寒热证模型胃溃疡研究 | 第23-26
页 |
3. 胃溃疡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第26-41
页 |
· 病因病机 | 第26-30
页 |
· 机理探讨 | 第30-37
页 |
· 药物治疗 | 第37-41
页 |
实验研究 | 第41-51
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43
页 |
· 实验动物 | 第41
页 |
· 实验药物 | 第41
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1-42
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2-43
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51
页 |
· 造模方法 | 第43
页 |
·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43-44
页 |
· 取材方法 | 第44
页 |
· 指标检测方法 | 第44-50
页 |
· ET 含量的测定 | 第44-45
页 |
· NO 含量的测定 | 第45-46
页 |
· PAF 含量的测定 | 第46
页 |
· PDGF 含量的测定 | 第46-47
页 |
· EGF 含量的测定 | 第47
页 |
· TGF-a含量的测定 | 第47-48
页 |
· MOT 含量的测定 | 第48
页 |
· 5-HT 含量的测定 | 第48-49
页 |
· NE 含量的测定 | 第49
页 |
· Bax、Bcl-2 检测 | 第49-50
页 |
· 统计方法 | 第50-51
页 |
结果 | 第51-60
页 |
1.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血清ET、NO的变化情况 | 第51-52
页 |
2. 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血清PAF、PDGF的变化情况 | 第52-54
页 |
3. 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胃组织EGF、TGF-a的变化情况 | 第54-55
页 |
4. 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血清 MOT 的变化情况 | 第55-57
页 |
5. 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脑组织 5-HT、NE 的变化情况 | 第57-58
页 |
6. 各模型及给药组大鼠胃黏膜Bcl-2、Bax 阳性细胞染色灰度值的变化情况 | 第58-60
页 |
讨论 | 第60-74
页 |
1. 方证相应理论 | 第60
页 |
2.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0-62
页 |
· 氢氧化钠、冰水与胃溃疡寒证模型 | 第60-61
页 |
· 辣椒乙醇混合液与胃溃疡热证模型 | 第61-62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模型的评价 | 第62
页 |
3. 证治机理与方义分析 | 第62-65
页 |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治机理与方义分析 | 第62-63
页 |
· 证治机理 | 第62-63
页 |
· 方义分析 | 第63
页 |
· 理中丸证治机理与方义分析 | 第63-65
页 |
· 证治机理 | 第63-64
页 |
· 方义分析 | 第64
页 |
· 关于方名 | 第64-65
页 |
· 关于剂型 | 第65
页 |
4. 实验结果探讨 | 第65-74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血清 ET、NO 含量的变化及方药佐证性研 究 | 第65-66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 PAF、PDGF 含量的变化及方药佐证性研究 | 第66-68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对大鼠胃组织EGF、TGF-α含量的变化及方药佐 证性研究 | 第68-70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MOT含量的变化及方药佐证性研究 | 第70-71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5-HT、NE的变化及方药佐证性研究 | 第71-72
页 |
· 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Bcl-2、Bax阳性细胞染色变化情况 方药佐证性研究 | 第72-74
页 |
结论 | 第74-75
页 |
致谢 | 第75-76
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
页 |
附图 | 第83-86
页 |
详细摘要 | 第86-8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