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创新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29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一 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二 艺术创新非制度性保障的危害 | 第10-13页 | 三 制度建设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概念定义 | 第14-24页 | 一 艺术创新 | 第14-21页 | 二 制度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一 研究文献来源 | 第24页 | 二 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成果内容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艺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 第29-5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方向遵循 | 第30-39页 | 一 文化、艺术与艺术创新 | 第30-31页 | 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特征 | 第31-33页 |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与艺术创新 | 第33-39页 | 第二节 艺术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指引 | 第39-49页 | 一 全面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40-43页 | 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及其矛盾性分析 | 第43-47页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引领艺术创新 | 第47-49页 | 第三节 艺术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 第49-58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1页 | 二 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特征与艺术创新的价值引领 | 第51-54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艺术创新的价值引领 | 第54-58页 | 第二章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基本功能定位 | 第58-74页 | 第一节 促进艺术民主对艺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保障 | 第58-64页 | 一 艺术民主的内涵及其新中国发展历程 | 第58-61页 | 二 意识形态引领与艺术民主的辩证统一 | 第61-63页 | 三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对艺术民主的保障作用 | 第63-64页 | 第二节 促进艺术激励对艺术创新的杠杆效应保障 | 第64-69页 | 一 艺术激励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 第64-66页 | 二 国外政府资助艺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 第66-67页 | 三 我国艺术激励的主要方式 | 第67-69页 | 第三节 促进艺术消费对艺术创新的倒逼机制保障 | 第69-74页 | 一 艺术消费的含义 | 第69-70页 | 二 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的辩证关系 | 第70页 | 三 艺术消费对艺术创新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 第70-71页 | 四 艺术消费如何发挥对艺术创新的倒逼作用 | 第71-74页 | 第三章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主要工具配置 | 第74-95页 | 第一节 公共平台工具配置 | 第74-80页 | 一 公共平台内涵及其多主体性特征 | 第74-75页 | 二 互联网在公共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75-76页 | 三 公共平台内容分类 | 第76-80页 | 第二节 政策法规 | 第80-88页 | 一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政策法规的层级原则、内容分类与作用 | 第80-81页 | 二 政策法规是应对“市场失灵”现象的重要措施 | 第81-82页 | 三 我国有关艺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建设成就与存在问题 | 第82-84页 | 四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政策法规的“加减法” | 第84-88页 | 第三节 预算助推 | 第88-95页 | 一 预算对于促进艺术创新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 第88-89页 | 二 我国艺术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9-91页 | 三 切实发挥预算对艺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 第91-95页 | 第四章 国家艺术创新制度的预期价值后果 | 第95-105页 | 第一节 人才标杆 | 第95-99页 | 一 人才标杆的微观层面 | 第95-98页 | 二 人才标杆的宏观层面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作品标杆 | 第99-100页 | 一 坚持“二为”方向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首要标准 | 第99页 | 二 贯彻“双百”方针是实现作品丰富样态的重要原则 | 第99-100页 | 三 艺术精品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成果 | 第100页 | 第三节 影响力标杆 | 第100-105页 | 一 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 第100-102页 | 二 艺术创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