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魏晋古法”源流析论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艺术论文→绘画论文书法、篆刻论文中国书法、篆刻论文碑帖、书法作品:按时代分论文魏、晋、南北朝书法论文
“魏晋古法”源流析论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第1-3 页
Abstract第3-9 页
导论第9-21 页
  一.问题与写作缘起第9-12 页
  二.本文想提出的问题与相关概念的说明第12-14 页
  三.文献的说明第14-16 页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第16-18 页
  五.研究的方法与相关文献第18-19 页
  六.本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9-21 页
上篇 从与"法"相关的概念论"魏晋古法"的意义第21-108 页
  第一章 "法"与"象":"魏晋古法"成立的条件第21-38 页
    一.从崔瑗、赵壹对"草书"的态度分歧说起第21-22 页
      (一) 崔瑗对草书的态度第21-22 页
      (二) 赵壹对草书的态度第22 页
    二.汉字作为"象"第22-26 页
      (一) 关于"象制"第22-23 页
      (二) 汉字作为"象"第23-25 页
      (三) 许慎、赵壹的立论与主张第25-26 页
    三."象"的本义与知觉心理第26-32 页
      (一) "象"的本义第26-28 页
      (二) "知常"第28-32 页
    四."魏晋古法"成立的条件第32-38 页
      (一) "名"的绝对性第32-33 页
      (二) 从"笔触"到"笔法"第33-35 页
      (三) "书写"与"视觉"第35-36 页
      (四) "法度"的内容第36-38 页
  第二章 "法"与"天":"魏晋古法"的形式特质第38-55 页
    一."天然"与"工夫"之辩第38-41 页
      (一) "天然"、"工夫"问题的提出第38 页
      (二) "工夫"、"天然"与"法度"的关系第38-39 页
      (三) "法"胜者字形趋"平正"第39-40 页
      (四) "天然"胜者字形多"奇异"第40-41 页
      (五) "天然"与"工夫"的对立第41 页
    二."天人有分"与"法度"问题第41-43 页
      (一) "天人有分"第41-42 页
      (二) 书法的"法度"问题第42-43 页
    三.书法视觉形式的两个特征第43-50 页
      (一) 知觉的"简"和"综"第43-45 页
      (二) 视知觉与书法"法度"的两种倾向第45-49 页
      (三) "视觉"对"书写"的取代第49-50 页
    四.从"无法"与"天然"论"魏晋古法"的本义第50-55 页
      (一) 从"书固有法"到"无法"第50 页
      (三) "会通"第50-51 页
      (四) "中和"与"中庸"第51-52 页
      (五) "玄、微、妙、幽"第52-53 页
      (六) "自然"与"天"第53-54 页
      (七) "理"第54-55 页
  第三章 "法"与"意":"魏晋古法"与书法的表现性第55-76 页
    一.失缰的"表现"第55-61 页
      (一) 从"表现"到"抽象"第55-56 页
      (二) 作为"表现艺术"的书法第56-60 页
      (三) "规范"的缺失与"意"的衰竭第60-61 页
    二.主体的辨识心理与汉字情感意义的产生第61-67 页
      (一) "辨读"与意义的产生第61-63 页
      (二) 书法的表现性第63-64 页
      (三) "意"对"法"的取代第64-65 页
      (四) 精神性因素如何进入书法中第65-67 页
    三.书法的表现性与"魏晋古法"的关系第67-76 页
      (一) "点"、"线"、"面"的情感意义第67-68 页
      (二) 事物的形式规范与其情感意义的关系第68-69 页
      (三) "法度"作为情感表现体系第69-76 页
  第四章 "法"与"形":"魏晋古法"与书法的历史观第76-89 页
    一."古典形"的意义第76-84 页
      (一) 两种"形式"第76 页
      (二) "独一无二"的"神"第76-79 页
      (三) "遗形取神"与"以形写神"第79-83 页
      (四) "古典刑"的意义第83-84 页
    二."魏晋古法"与书法中的历史观第84-87 页
      (一) 艺术史的观念第84-85 页
      (二) 书法中的历史观第85-87 页
    三.整体植入式的学习观第87-89 页
      (一) "人书俱老"第87 页
      (二) 表现的艺术和对待传统的态度第87-89 页
  第五章 "法"与"我":"魏晋古法"形式演化原因的分析第89-108 页
    一.普遍法度与个别书作的关系第89-91 页
      (一) 书法的"内形式"和"外形式"第89-90 页
      (二) 普遍的"法则"与"我"的独特表现第90-91 页
      (三) "法"在"我"的阐释中流变第91 页
    二.论"临摹"第91-101 页
      (一) "准确的临摹"第92-94 页
      (二) 从"视觉"到"身体"第94-96 页
      (三) 匹配与修正第96-100 页
      (四) 匹配的达成第100-101 页
    三.自我图式的建构第101-102 页
      (一) "意临"与"自我图式"的建构第101-102 页
      (二) "偏见"与"前理解"第102 页
    四."法"在"我"的阐释中流变第102-108 页
      (一) 传承与对话第102-103 页
      (二) "法"在"我"的阐释后的表现第103-108 页
中篇 "魏晋古法"的形成与最终形态第108-222 页
  第六章 "隶势"与"魏晋古法"的溯源第108-123 页
    一.汉字的形式与"书写"的观念第108-112 页
      (一) 文字形式变异的各种情况第108-109 页
      (二) 书写引起的文字形体变异第109-112 页
    二."隶势"与身体姿势的自觉第112-123 页
      (一) 六国文字中的"书写感"第112-113 页
      (二) 隶书基本笔画和体势的形成第113-118 页
      (三) 从"秦隶"到"八分"第118-122 页
      (四) "笔法"——对书写中身体姿势的自觉第122-123 页
  第七章 "变法":"魏晋古法"的历史演进第123-139 页
    一.字体演进与"魏晋古法"的"变法"第123-127 页
      (一) 魏晋名书家的"变法"与字体演进第123-124 页
      (二) 草体与正体的定义第124-126 页
      (三) "草体"与"楷体"的互动关系第126-127 页
    二.新字体的产生——"书写动作"获得了"视觉形式"第127-132 页
      (一) 书法的形式演进与文献中的有关描述举例第127-129 页
      (二) "笔法意识"——对"书写"的自觉第129-132 页
    三。旧字体美学趣味的衰竭——脱离了"书写动作"的"视觉形式"第132-139 页
      (一) 旧字体美学趣味的衰竭第132-133 页
      (二) "笔法意识"的强化与笔法的视觉化第133-134 页
      (三) 笔画图形性的增强破坏了结构的和谐第134-139 页
  第八章 楷书笔法:"魏晋古法"的最终定形第139-156 页
    一.关于"楷书"第139-144 页
      (一) "楷书"的名实问题第139-142 页
      (二) 对楷书的定义与描述第142-144 页
    二.楷书笔法与字体演化的终结第144-150 页
      (一) 楷书成为字体演进终点的条件第144 页
      (二) 楷书的笔法第144-149 页
      (三) 一些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49-150 页
    三."魏晋古法"的意义第150-152 页
      (一) 从"楷书笔法"看楷书与行草书的关系第150-151 页
      (二) "魏晋古法"与士人的审美心理第151-152 页
      (三) "书写"问题变成视觉问题第152 页
    四.楷书形成历史简述第152-156 页
      (一) "新隶体"与早期楷书第152-154 页
      (二) 楼兰、尼雅等地出土简牍书迹与楷书的成熟第154-156 页
  第九章 二王书风与"魏晋古法"的最终形态第156-199 页
    一.二王书风与所谓"魏晋古法"第156-158 页
      (一) 羲之书法的本相第156-157 页
      (二) 所谓王羲之的"变法"第157-158 页
      (三) 王羲之尺牍与楼兰文书的比勘第158 页
    二."楷书笔法"的形成第158-189 页
      (一) 笔法第158-184 页
      (二) 体势第184-189 页
    三.羲之等士人书家独有之表现第189-199 页
      (一) 笔画第189-196 页
      (二) 体势第196-199 页
  第十章 "魏晋古法"的铭刻范式第199-222 页
    一、铭刻书迹中"楷法"形态的形成第199-206 页
      (一) 从《兰亭论辩》说铭刻书迹与墨迹的形式差异第199-200 页
      (二) 从"魏碑"的概念说到铭刻书迹与墨迹的共性第200-202 页
      (三) 魏晋南北朝石刻书迹述略第202-206 页
    二.隶书铭刻范式的解体与楷书铭刻范式的初现第206-211 页
      (一) 隶书刻法的解体第206-208 页
      (二) 楷书形态在一些单刀刻法、泥范文字中的表现第208-210 页
      (三) 铭刻范式向楷书刻法的调整第210-211 页
    三.对"楷法"铭刻范式的分析第211-222 页
      (一) 笔法第211-220 页
      (二) 结构第220-222 页
下篇 "魏晋古法"在唐宋的接受与流变第222-293 页
  第十一章 "魏晋古法"的视觉化与风格化第222-249 页
    一.笔法的视觉简化第222-238 页
      (一) 楷书笔画形式的变化第222-230 页
      (二) 行草笔法的变化第230-238 页
    二.结构的视觉简化第238-246 页
      (一) 楷书的结构的平正化第239-242 页
      (二) 行草书结构的简化第242-246 页
    三.书法的"视觉化"与"风格化"第246-249 页
      (一) 所谓"视觉化"第246-247 页
      (二) 所谓"风格化"第247-249 页
  第十二章 对"书写性"的回归第249-267 页
    一.颜真卿的"变法"第249-259 页
      (一) "变法"而"得法"第249-250 页
      (二) 对颜体楷书的笔法分析第250-255 页
      (三) 颜真卿行书的笔法分析第255-257 页
      (四) "极书之变"与"书至于颜鲁公"第257-259 页
    二.狂草书的革新第259-267 页
      (一) 颜真卿与张旭、怀素的笔法传承关系第259 页
      (二) 张旭、怀素狂草的笔法分析第259-263 页
      (三) "变怪不常"与"极入规矩"第263-265 页
      (四) 书法史的终结?第265-267 页
  第十一章 从"无法"到"中庸"第267-293 页
    一."魏晋古法"的解体第267-270 页
      (一) "笔法单元"的解体第267-268 页
      (二) 视觉简化作用的继续第268-270 页
      (三) 笔画与空间的冲突第270 页
    二.从"尚意"到"无法"第270-279 页
      (一) 宋人对唐朝书法的看法第270-271 页
      (二) 从"尚意"到"无法"第271-273 页
      (三) 苏、黄的书学实践第273-279 页
    三."古法"与"真趣"第279-285 页
      (一) 米芾的趣味与技法理论第279-282 页
      (二) 米芾的书学实践第282-285 页
      (三) "风格化"的加剧第285 页
    四.理学思想对书法历史发展的整体看法第285-293 页
      (一) 从"字有义理"到"古典型"第285-287 页
      (二) 从"书贵自然"到"无意于佳"第287-288 页
      (三) 从"古法衰绝"到"中和之美"第288-291 页
      (四) 复古与尚统——一种系统化的书法史观第291-293 页
结语:第293-294 页
参考书目第294-299 页
后记第299 页

本篇论文共299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魏晋古法”源流析论
中草药猫人参的活性评价及其功能性
阿司匹林引起大鼠乙酸胃溃疡复发及
“经纪人”视角下的政府失信行为研
丛枝菌根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宿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黄瓜花叶病毒2b基因及其与卫星RNA互
表见代理过失考量
蝶蛹金小蜂卵黄发生与卵子发生的生
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研究
番茄—黄瓜花叶病毒互作分子机制研
人肉搜索侵权责任问题研究
细胞自噬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
我国票据法若干问题研究--从安全性
水稻无孢子生殖相关基因的研究
破产管理人民事责任研究
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
白屈来碱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G<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单音节位置动词研究
秦皮乙素诱导SGC-7901肿瘤细胞凋亡
偶氮染料废水的植物—微生物复合净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几个基本问题的
龙葵多糖对S180、H
青海湖裸鲤HIF-1a和GH-IGFs的分子进
对美国孔子学院中跨文化交际模式的
龙葵碱对小鼠睾丸细胞毒性作用机制
ARL1调控水稻不定根发育的基因表达
现代汉语“V+N”及相关格式的多义结
高山红景天总苷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
铝诱导的酵母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信
现代汉语“V着A”格式研究
昆布多糖通过死亡受体-Caspasey依赖
青海湖裸鲤HIF-1α和GH-IGFs的分子
现代汉语“轻易”的句法语义功能研
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中药大黄、黄芩和
甲壳动物DNA甲基转移酶2(Dnmt2)基
现代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
红树植物土壤微生物Streptomyces x
水稻低磷胁迫相关转录因子OsPHR1和
汉语形容词的动相研究
氧化苦参碱PEGs脂质体的研究
EST转录组功能差异的数据挖掘系统及
论清末民初言情短篇小说
虾青素对活性氧所致线粒体损伤的保
假单胞菌菌株HF-1的尼古丁代谢途径
张祜诗歌与唐代文化
牛磺酸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童话中的物性
DNA修复相关基因及耐辐射球菌基因组
论童话中的浪漫
基于功能基因MADS1、MOC1和TB1的竹
芦笋皂苷通过死亡受体途径诱导HepG
苏辙旅游诗文研究
拟南芥Aux/IAA家族基因IAA2的反向遗
清末民初科学与侦探短篇小说研究
单级压缩自动复叠制冷系统在速冻中
耐辐射球菌中两个抗氧化蛋白功能及
清末民初社会小说综论
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基于SAR的阿尔金东段变形特征监测及
2-5岁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技能回报、经济转型与工资不平等的
基于LIN总线的汽车中央控制器
现代汉语“X+透”结构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合成聚γ-谷氨酸的
可转换债券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
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
转谷氨酰胺酶的分离纯化及膜固定化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及其风险管理
“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
黑龙江小麦麦胚多肽的制备及抗氧化
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基于
“看+把+NP+X+的”格式研究
转型期中国企业收购研究
粳米碎米清酒养生酒的制备及副产品
指宾状位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及功能
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
杂豆类淀粉提取及性质比较研究
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
电信管制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研
气调包装气体比例混合与检测系统的
面向信息处理的介词“对”及其结构
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理论建构
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与食品产业结
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
微波诱变高产橙色素红曲霉素及液态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国际生产组织研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了”研究
大豆分离蛋白(SPI)与猪肉盐溶蛋白
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从X到Y”结构的研究
猪骨营养物质提取分离及利用
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
现代汉语“来着”句法及语用考察
应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老年杂粮营养
资本约束下银行机构激励相容监管研
试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师范院校
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及信
中国证券非公开发行融资制度研究
论清末民初短篇家庭伦理小说
黑龙江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
资本项目管制与开放研究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基于高等教育视角的MOOC本土化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型构建研究
面向网格的海量时空数据访问、集成
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
媒介之城--媒介地理学视野下的空间
论纪昀的西学观
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度研究--
1930年代的大众文化:大都会的现代
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
《唐诗三百首》研究
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
文史视野下的南宋临安研究--以城市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明代世情小说与士绅生活
虚构诗学--以伊瑟尔文学思想为基础
中晚明西湖诗文研究
杨循吉研究
唐代拟代诗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
《唐诗快》研究
红色版图上的想象之旅--17年(1949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帝王书写及其文化
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
莫言的农民观及其小说中农民形象的
《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
《演繁露》研究
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
“革命”与“现代”的政治--论《讲
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
张岱游历研究
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
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
蛰以存身 奋而有为--施蛰存的文化人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论
追忆消逝的“摩登时代”--论20世纪
电磁场对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写作手法的颠
p27抑制激素抵抗前列腺癌PC3细胞株
论菲利普·罗斯的《遗产》
组胺酸脱羧酶基因敲除小鼠学习记忆
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对复杂听刺激的皮
薇拉·凯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
原发性肝癌来源于骨髓源性细胞的探
论康拉德小说中的“狂欢化”人物
结直肠癌电子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
论阿兰·德波顿小说的叙事艺术
洋葱伯克氏菌在重要禾本科作物根围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
Bt水稻及其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环境
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
米开朗基罗的文艺创作与新柏拉图主
生防真菌对叶螨类植物害螨的微生物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
农药残留ELISA速测试剂盒产业化技术
论罗尔德·达尔童话中的笑声
植物对专性植食者的组成抗性和诱导
古典童话里的继母形象
试论《蝴蝶君》的戏剧语境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
从单声到多声:王蒙小说叙述声音流
晚清时事小说研究
毒死蜱在大棚土壤和蔬菜中的残留特
明代抚州府作家研究
王禹偁游历诗歌研究
硅提高豇豆锈病抗性机理及抗锈病分
明代苏州文氏家族作家研究
中国剑线虫属主要种群的形态学与分
《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
棉花遗传转化方法与耐盐、抗除草剂
清初天主教文人许缵曾研究
概念法学及其当代意义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司法审判制度
稻米矿质元素分析及其近红外测定技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的革新
茶叶品质化学和仪器鉴定研究
茶(红茶)与茶(Camellia sinensi
论民法上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兼议我
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岛棉与陆地
试论“况义”的特点
大麦耐盐机理及部分耐盐相关性状的
柏拉图的诗论研究--《理想国》第十
大豆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及其生化
文学传播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
茶树遗传转化及UV-B对香气相关基因
阅读本体:在对话中重构
元散曲中休闲作品研究
 
书写 法度 魏晋古法论文 篆引 隶势 楷法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qinqin**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