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序言 | 第13-11
页 |
1. 导论 | 第11-51
页 |
1.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6-42
页 |
1.1.1 产业结构概念的界定 | 第36-37
页 |
1.1.2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37-38
页 |
1.1.3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42
页 |
1.2 研究的现实依据 | 第42-48
页 |
1.2.1 产业结构问题的表现 | 第44-45
页 |
1.2.2 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的特征 | 第45-47
页 |
1.2.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性 | 第47-48
页 |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结构 | 第48-51
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48-49
页 |
1.3.2 本文结构 | 第49-51
页 |
2. 投入产出分析与产业结构研究 | 第51-61
页 |
2.1 列昂惕夫对经济结构研究的杰出贡献 | 第51-52
页 |
2.1.1 吸取了一般均衡理论的合理成分 | 第51
页 |
2.1.2 将一般均衡模型予以简化 | 第51-52
页 |
2.2 投入产出方法对于产业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52-55
页 |
2.2.1 完善经济理论分析 | 第52-53
页 |
2.2.2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的需要 | 第53-55
页 |
2.2.3 提供产业结构多维分析的依据 | 第55
页 |
2.3 产业结构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技术 | 第55-61
页 |
2.3.1 主要系数 | 第55-59
页 |
2.3.2 基本模型 | 第59-61
页 |
3. “八五”、“九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分析 | 第61-95
页 |
3.1 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61-73
页 |
3.1.1 发展水平与增长速度 | 第61-64
页 |
3.1.2 投入状况 | 第64-70
页 |
3.1.3 效益状况 | 第70-73
页 |
3.2 产业结构分析 | 第73-89
页 |
3.2.1 产出结构分析 | 第74-75
页 |
3.2.2 投入结构分析 | 第75-80
页 |
3.2.3 对GDP的贡献率分析 | 第80-82
页 |
3.2.4 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 第82-84
页 |
3.2.5 所有制结构分析 | 第84-89
页 |
3.3 我国现阶段产业进程的基本判断 | 第89-93
页 |
3.3.1 依人均收入水平判断 | 第89-91
页 |
3.3.2 依产业结构水平判断 | 第91
页 |
3.3.3 依综合水平判断 | 第91-93
页 |
3.4 小结 | 第93-95
页 |
4. 中国40个产品部门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95-122
页 |
4.1 40个产品部门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分析 | 第94-105
页 |
4.1.1 中间需求分析 | 第94
页 |
4.1.2 最终需求分析 | 第94-103
页 |
4.1.3 最终使用结构系数 | 第103-105
页 |
4.2 40个产品部门的最初投入分析 | 第105-110
页 |
4.2.1 固定资产折旧 | 第108
页 |
4.2.2 劳动者报酬 | 第108-109
页 |
4.2.3 生产税净额 | 第109-110
页 |
4.2.4 营业盈余 | 第110
页 |
4.3 40个产品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影响力分析 | 第110-117
页 |
4.3.1 感应度分析 | 第110-114
页 |
4.3.2 影响力分析 | 第114-117
页 |
4.4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预测未来各部门分量 | 第117-120
页 |
4.4.1 预测2002年总产出水平 | 第117-118
页 |
4.4.2 预测2002年最终使用 | 第118-120
页 |
4.5 小结 | 第120-122
页 |
4.5.1 拉动内需主要力量是第二产业的传统产业 | 第120
页 |
4.5.2 非垄断行业对GDP的贡献突出 | 第120-121
页 |
4.5.3 感应度、影响力强的产品部门集中于工业行业 | 第121-122
页 |
5. 若干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2-165
页 |
5.1 产业结构偏差加深 | 第122-126
页 |
5.1.1 “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产业结构偏差 | 第122-123
页 |
5.1.2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产业结构偏差 | 第123-126
页 |
5.2 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 第126-130
页 |
5.2.1 技术因素 | 第126-129
页 |
5.2.2 体制因素 | 第129
页 |
5.2.3 规模因素 | 第129-130
页 |
5.3 第三产业效益低下 | 第130-141
页 |
5.3.1 投入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比较 | 第130-132
页 |
5.3.2 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比较 | 第132-134
页 |
5.3.3 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国际比较 | 第134-137
页 |
5.3.4 体制变动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比较 | 第137
页 |
5.3.5 城市化滞后与产业结构偏差 | 第137-141
页 |
5.4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41-147
页 |
5.4.1 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 | 第141-143
页 |
5.4.2 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143-144
页 |
5.4.3 体制结构与资源优化配置 | 第144-147
页 |
5.5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思路 | 第147-165
页 |
5.5.1 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反思 | 第147-152
页 |
5.5.2 结构调整方向 | 第152-155
页 |
5.5.3 主导产业确定 | 第155-160
页 |
5.5.4 结构调整政策 | 第160-165
页 |
附录 | 第165-217
页 |
1.40 个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基本流量表 | 第165-185
页 |
2.40 个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 | 第185-201
页 |
3.40 个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表 | 第201-217
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1
页 |
后记 | 第22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