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9-39页 |
1.1 水体氮污染现状及氮循环过程 | 第19-23页 |
1.1.1 水体氮污染与危害 | 第19-20页 |
1.1.2 水体硝化作用与硝化微生物 | 第20-22页 |
1.1.3 水体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微生物 | 第22页 |
1.1.4 水体同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与相关微生物 | 第22-23页 |
1.2 微生物的生物脱氮过程 | 第23-29页 |
1.2.1 同时硝化与反硝化脱氮过程 | 第23-25页 |
1.2.2 硝化与反硝化抑制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25-27页 |
1.2.3 同时硝化与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关键酶类 | 第27-28页 |
1.2.4 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相关基因 | 第28-29页 |
1.3 常见的生物脱氮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1.3.1 温度 | 第29页 |
1.3.2 溶解氧 | 第29-30页 |
1.3.3 碳源种类 | 第30页 |
1.3.4 碳氮比 | 第30-31页 |
1.3.5 氮源浓度 | 第31-32页 |
1.3.6 酸碱度(pH) | 第32页 |
1.3.7 微生物的数量 | 第32-33页 |
1.4 金属离子对生物脱氮作用的影响 | 第33-39页 |
1.4.1 水体中金属离子的来源 | 第33页 |
1.4.2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1.4.3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1.4.4 金属离子对生物脱氮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1.4.5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脱氮产物的影响 | 第36-37页 |
1.4.6 金属离子对生物脱氮的影响机理 | 第37-39页 |
第2章 绪论 | 第39-43页 |
2.1 立题依据 | 第39-40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4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2.4 实验方案 | 第40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第3章 耐冷菌株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的生物脱氮特点 | 第43-55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3.2.1 菌种来源 | 第44页 |
3.2.2 培养基 | 第44页 |
3.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3.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3.3.1 菌株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的生物脱氮能力研究 | 第45页 |
3.3.2 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3.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3.4.1 菌株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的异养硝化与好氧反硝化作用 | 第46-50页 |
3.4.2 低浓度混合氮源条件下菌株Y-10的同时硝化与反硝化能力 | 第50-51页 |
3.4.3 高浓度混合氮源条件下菌株Y-10的同时硝化与反硝化能力 | 第51-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耐冷菌株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的生物脱氮过程 | 第55-69页 |
4.1 前言 | 第55-57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2.1 菌种来源 | 第57页 |
4.2.2 培养基 | 第57页 |
4.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57页 |
4.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4.3.1 菌株Y-10转化氮的特点研究 | 第57页 |
4.3.2 酶活测定 | 第57-58页 |
4.3.3 硝化与反硝化抑制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58页 |
4.3.4 菌株Y-10在脱氮过程中温室气体N2O和 CO2的生成量 | 第58-59页 |
4.3.5 测定方法 | 第59页 |
4.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4.4.1 铵态氮的去除过程 | 第59-60页 |
4.4.2 羟氨的去除过程 | 第60-61页 |
4.4.3 硝态氮的去除过程 | 第61-62页 |
4.4.4 亚硝态氮的去除过程 | 第62页 |
4.4.5 硝化与反硝化抑制剂对菌株Y-10脱氮过程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6 硝化与反硝化酶的活性 | 第64-65页 |
4.4.7 菌株Y-10细胞内亚硝态氮的积累 | 第65-66页 |
4.4.8 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中N2O和 CO2的生成量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碱土金属(钙和镁)与重金属(锌和镍)离子对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脱氮过的程影响 | 第69-81页 |
5.1 前言 | 第69-70页 |
5.2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5.2.1 菌种来源 | 第70页 |
5.2.2 培养基 | 第70页 |
5.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70页 |
5.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5.3.1 Ca(Ⅱ)、Mg(Ⅱ)、Zn(Ⅱ)和Ni(Ⅱ)对菌株Y-10生物脱氮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2 测定方法 | 第71页 |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5.4.1 碱土金属钙镁离子对硝化过程中铵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2 碱土金属钙镁离子对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3 碱土金属钙镁离子对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3-75页 |
5.4.4 重金属锌镍离子对硝化过程中铵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5 重金属锌镍离子对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6-78页 |
5.4.6 重金属锌镍离子对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去除的影响 | 第78-79页 |
5.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铜离子对菌株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生物脱氮作用的影响 | 第81-93页 |
6.1 前言 | 第81-82页 |
6.2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6.2.1 菌种来源 | 第82页 |
6.2.2 培养基 | 第82页 |
6.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82页 |
6.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6.3.1 Cu(Ⅱ)对菌株Y-10生物脱氮的影响 | 第82-83页 |
6.3.2 测定方法 | 第83页 |
6.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3页 |
6.3.4 动力学模型 | 第83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6.4.1 铜离子对菌株Y-10去除铵态氮的影响 | 第83-85页 |
6.4.2 铜离子对菌株Y-10去除硝态氮的影响 | 第85-87页 |
6.4.3 铜离子对菌株Y-10去除亚硝态氮的影响 | 第87-91页 |
6.5 小结 | 第91-93页 |
第7章 金属离子Cd(Ⅱ)、Co(Ⅱ)和Mn(Ⅱ)对菌株Y-10异养硝化与好氧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93-105页 |
7.1 前言 | 第93-94页 |
7.2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7.2.1 菌种来源 | 第94页 |
7.2.2 培养基 | 第94页 |
7.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94页 |
7.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7.3.1 Cd(Ⅱ)、Co(Ⅱ)和Mn(Ⅱ)对菌株Y-10生物脱氮的影响 | 第94-95页 |
7.3.2 测定方法 | 第95页 |
7.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5页 |
7.3.4 动力学模型 | 第95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3页 |
7.4.1 Cd(Ⅱ)对菌株Y-10异养硝化与好氧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95-98页 |
7.4.2 Co(Ⅱ)对菌株Y-10异养硝化与好氧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98-100页 |
7.4.3 Mn(Ⅱ)对菌株Y-10异养硝化与好氧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7.5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8章 锰离子对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 Y-10生物脱氮的影响机理 | 第105-121页 |
8.1 前言 | 第105页 |
8.2 试验材料 | 第105-106页 |
8.2.1 菌种来源 | 第105页 |
8.2.2 培养基 | 第105-106页 |
8.2.3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06页 |
8.3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106-108页 |
8.3.1 Mn(Ⅱ)对菌株Y-10生物脱氮影响的机理 | 第106页 |
8.3.2 测序方法 | 第106页 |
8.3.3 实验流程 | 第106-107页 |
8.3.4 信息分析流程 | 第107-108页 |
8.4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9页 |
8.4.1 菌株Y-10的测序原始数据质控结果 | 第108-110页 |
8.4.2 以铵态氮为氮源时添加Mn(Ⅱ)前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0-115页 |
8.4.3 以硝态氮为氮源时添加Mn(Ⅱ)前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5-119页 |
8.5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9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9.1 结论 | 第121-122页 |
9.2 创新点 | 第122页 |
9.3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与主持的项目如下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