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3 研究的特色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4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易地扶贫搬迁 | 第21-22页 |
2.1.2 乡村振兴 | 第22页 |
2.1.3 效益评价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生态贫困理论 | 第23页 |
2.2.2 区位论 | 第23-24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2.4 人口迁移理论 | 第24-25页 |
3.酉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综合测度 | 第25-33页 |
3.1 酉阳县易地扶贫工程实施背景 | 第25-27页 |
3.1.1 基本县情及贫困状况 | 第25-26页 |
3.1.2 扶贫开发历程 | 第26页 |
3.1.3 迁出区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2 酉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概况 | 第27-29页 |
3.2.1 扶贫搬迁的基本历程 | 第27-28页 |
3.2.2 扶贫搬迁的总体思路 | 第28页 |
3.2.3 集中安置区的选择 | 第28-29页 |
3.3 酉阳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效益分析 | 第29-31页 |
3.3.1 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宜居的环境基础有效提升 | 第29-30页 |
3.3.2 加大了搬迁群众后续产业的扶持,产业兴旺的产业根基逐步培育 | 第30页 |
3.3.3 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公共服务设施,乡风文明的硬件支撑逐步强化 | 第30页 |
3.3.4 提升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生活富裕的增收渠道有效拓宽 | 第30-31页 |
3.4 酉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4.易地扶贫搬迁助推乡村振兴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第33-39页 |
4.1 效益评价体系的功能和设计原则 | 第33页 |
4.1.1 效益评价体系设计的功能 | 第33页 |
4.1.2 效益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3页 |
4.2 效益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3-37页 |
4.2.1 产业兴旺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34页 |
4.2.2 生活宜居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34-35页 |
4.2.3 乡风文明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4.2.4 治理有效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36页 |
4.2.5 生活富裕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36-37页 |
4.3 易地扶贫搬迁助推乡村振兴的效益评价体系框架 | 第37-39页 |
5.基于效益评价体系的酉阳县实证分析 | 第39-53页 |
5.1 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 | 第39-40页 |
5.1.1 问卷设计 | 第39页 |
5.1.2 样本选择 | 第39-40页 |
5.1.3 抽样调查 | 第40页 |
5.1.4 调查结果 | 第40页 |
5.2 描述性评价 | 第40-51页 |
5.2.1 产业兴旺描述性评价 | 第40-42页 |
5.2.2 生态宜居描述性评价 | 第42-45页 |
5.2.3 乡风文明描述性评价 | 第45-47页 |
5.2.4 治理有效描述性评价 | 第47-49页 |
5.2.5 生活富裕描述性评价 | 第49-51页 |
5.3 描述性分析评价小结 | 第51-53页 |
6.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6.1 改善迁入迁出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 第53-54页 |
6.1.1 完善迁入迁出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 | 第53页 |
6.1.2 培育迁入迁出区的产业融合主体,强化三产融合发展的引擎驱动 | 第53-54页 |
6.1.3 优化迁入迁出区的综合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三产融合的内生动力 | 第54页 |
6.2 加快优化迁入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绘就美丽田园乡村 | 第54-55页 |
6.2.1 推进整治集中聚居区的环境,构筑宜居生活家园 | 第54页 |
6.2.2 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打造美丽田园风光 | 第54-55页 |
6.3 加强搬迁集聚区精神文明建设,铸造美丽乡村之魂 | 第55-56页 |
6.3.1 开展乡风文明培育活动,倡导文明风尚 | 第55页 |
6.3.2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新风 | 第55-56页 |
6.4 推进搬迁集聚区“三治”有机结合,厚植乡村振兴根基 | 第56-57页 |
6.4.1 构建“三治”系统化推进体系,优化基层治理运行机制 | 第56页 |
6.4.2 健全村民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 第56-57页 |
6.4.3 强化村民法治意识与道德修养,提升法治治理水平 | 第57页 |
6.5 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 第57-58页 |
6.5.1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 第57页 |
6.5.2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村民集体共同致富 | 第57-58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加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