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内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2.1 创新价值链研究 | 第15-18页 | 1.2.2 R&D存量测算研究 | 第18-22页 | 1.2.3 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第22-24页 | 1.2.4 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4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2.1 创新价值链理论 | 第31-35页 | 2.1.1 价值链与创新 | 第31-32页 | 2.1.2 创新价值链的提出 | 第32-33页 | 2.1.3 创新价值链理论的意义 | 第33-34页 | 2.1.4 创新价值链在中国的发展 | 第34-35页 | 2.2 技术溢出理论 | 第35-41页 | 2.2.1 技术溢出机制 | 第36页 | 2.2.2 空间创新溢出 | 第36-38页 | 2.2.3 行业创新溢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中国内外资企业创新指标核算及对比分析 | 第41-91页 | 3.1 企业创新价值链三阶段模型 | 第41-44页 | 3.1.1 技术开发阶段 | 第42页 | 3.1.2 产品开发阶段 | 第42-43页 | 3.1.3 创新扩散阶段 | 第43-44页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44-50页 | 3.2.1 指标选取说明 | 第44-47页 | 3.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3.2.3 平减说明 | 第48-50页 | 3.3 R&D资本存量的核算说明 | 第50-54页 | 3.3.1 存量核算方法介绍 | 第50-51页 | 3.3.2 R&D支出数据说明 | 第51-52页 | 3.3.3 折旧率的设定 | 第52-53页 | 3.3.4 基期存量的核算 | 第53-54页 | 3.4 内外资企业创新指标对比分析 | 第54-91页 | 3.4.1 R&D资本存量 | 第55-64页 | 3.4.2 R&D人员劳务费 | 第64-67页 | 3.4.3 专利拥有量 | 第67-71页 | 3.4.4 专利申请量 | 第71-74页 | 3.4.5 新产品开发经费 | 第74-78页 | 3.4.6 新产品销售额 | 第78-82页 | 3.4.7 技术改造费 | 第82-85页 | 3.4.8 全要素生产率 | 第85-91页 | 第四章 中国内外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及对比分析 | 第91-127页 | 4.1 方法介绍与实证说明 | 第91-95页 | 4.1.1 超效率MinDS方法介绍 | 第92-94页 | 4.1.2 实证说明 | 第94-95页 | 4.2 技术开发能力对比分析 | 第95-105页 | 4.2.1 静态特征分析 | 第95-98页 | 4.2.2 动态趋势分析 | 第98-101页 | 4.2.3 改进潜力分析 | 第101-105页 | 4.3 产品开发能力对比分析 | 第105-115页 | 4.3.1 静态特征分析 | 第106-109页 | 4.3.2 动态趋势分析 | 第109-112页 | 4.3.3 改进潜力分析 | 第112-115页 | 4.4 创新扩散能力对比分析 | 第115-127页 | 4.4.1 静态特征分析 | 第116-118页 | 4.4.2 动态趋势分析 | 第118-122页 | 4.4.3 改进潜力分析 | 第122-127页 | 第五章 中国内外资企业创新价值链溢出研究 | 第127-151页 | 5.1 模型、指标与方法说明 | 第127-134页 | 5.1.1 创新能力价值链溢出模型 | 第127-129页 | 5.1.2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29-133页 | 5.1.3 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介绍 | 第133-134页 | 5.2 技术开发价值链溢出检验 | 第134-140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134-135页 | 5.2.2 平均影响分析 | 第135-137页 | 5.2.3 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 | 第137-140页 | 5.3 产品开发价值链溢出检验 | 第140-145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140-141页 | 5.3.2 平均影响分析 | 第141-143页 | 5.3.3 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 | 第143-145页 | 5.4 创新扩散价值链溢出检验 | 第145-151页 | 5.4.1 单位根检验 | 第146页 | 5.4.2 平均影响分析 | 第146-148页 | 5.4.3 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 | 第148-151页 | 第六章 中国内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空间溢出研究 | 第151-173页 | 6.1 模型构建及方法介绍 | 第151-156页 | 6.1.1 空间计量模型 | 第151-154页 | 6.1.2 空间权重矩阵 | 第154-155页 | 6.1.3 Moran I指数 | 第155-156页 | 6.2 技术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第156-161页 | 6.2.1 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56-159页 | 6.2.2 内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59-160页 | 6.2.3 外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60-161页 | 6.3 产品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第161-166页 | 6.3.1 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61-164页 | 6.3.2 内资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64-165页 | 6.3.3 外资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65-166页 | 6.4 创新扩散能力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第166-173页 | 6.4.1 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66-169页 | 6.4.2 内资企业创新扩散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69-170页 | 6.4.3 外资企业创新扩散能力空间溢出检验 | 第170-173页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第173-181页 | 7.1 企业内部管理对策建议 | 第173-176页 | 7.1.1 进一步强化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 第173-174页 | 7.1.2 建立健全创新人力资本综合管理方案 | 第174-175页 | 7.1.3 提高企业创新价值链综合管理水平 | 第175-176页 | 7.2 政府宏观管理对策建议 | 第176-181页 | 7.2.1 加强国企改革,打破区域壁垒,提高企业跨区合作 | 第176-178页 | 7.2.2 以创新能力高低为依据确定补助补贴、税收优惠等 | 第178-179页 | 7.2.3 完善创新资源市场,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 | 第179-1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附录 1 中国内外资工业企业R&D强度(1999-2014) | 第201-207页 | 附录 2 中国内外资工业企业R&D资本存量(1998-2014) | 第207-21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21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