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0-19页 |
(一)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7页 |
(二)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背景分析 | 第22-41页 |
一、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思想源流 | 第22-33页 |
(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传统思想渊源 | 第22-24页 |
(二)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域外思想渊源 | 第24-26页 |
(三)孙中山社会保障思想:国民党社会保障事业的直接思想来源 | 第26-29页 |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共产党社会保障事业的直接思想来源 | 第29-33页 |
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基础 | 第33-41页 |
(一)实践依据: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社会保障事业的初步尝试 | 第33-37页 |
(二)局部尝试:中央苏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初步实践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社会保障事业 | 第41-86页 |
一、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二、社会保障机构设置 | 第42-45页 |
(一)社会部:社会福利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 第42-43页 |
(二)振济委员会:救济与安置的主要领导机构 | 第43-44页 |
(三)抚恤委员会:军事优抚事务的最高机关 | 第44-45页 |
三、社会保障立法 | 第45-58页 |
(一)社会救济立法 | 第45-49页 |
(二)社会保险立法 | 第49-51页 |
(三)社会福利立法 | 第51-54页 |
(四)社会优抚立法 | 第54-58页 |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 第58-86页 |
(一)社会救济:扶危济贫的举措 | 第58-72页 |
(二)社会保险:劳工保险的试办 | 第72-74页 |
(三)社会福利: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和职业介绍的推进 | 第74-79页 |
(四)社会优抚:军人及军属的物质照顾与精神抚慰 | 第79-86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事业 | 第86-125页 |
一、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 | 第86-87页 |
二、社会保障机构设置 | 第87-89页 |
(一)民政厅(处):社会保障事业的最高民政机构 | 第87页 |
(二)民政厅下属机构:社会保障事业的基层民政机构 | 第87-89页 |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 第89-125页 |
(一)社会救济:最具特色与成效的工作 | 第89-109页 |
(二)社会保险: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 | 第109-113页 |
(三)社会福利:对儿童、妇女、老人的关注 | 第113-116页 |
(四)社会优抚:对军人及家属的优待抚恤 | 第116-125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比较分析 | 第125-140页 |
一、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相似性 | 第125-130页 |
(一)服务抗战: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 第125-126页 |
(二)立法保障:国共两党关注的重要内容 | 第126-128页 |
(三)战时性: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特征 | 第128-130页 |
二、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差异性 | 第130-140页 |
(一)差异的立场: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 | 第130-133页 |
(二)迥异的实践:国共两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迥然不同 | 第133-140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 第140-156页 |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经验 | 第140-144页 |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前提条件 | 第140-141页 |
(二)实事求是: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41-142页 |
(三)群众路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成效的制胜法宝 | 第142-144页 |
二、国民党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教训 | 第144-150页 |
(一)覆盖对象的狭窄:被打了折扣的社会保障核心价值 | 第145-146页 |
(二)政策实施的片面:被缩水了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146-149页 |
(三)监管力度的薄弱:偏离了民意轨道的社会保障 | 第149-150页 |
三、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 第150-156页 |
(一)国情:不可忽视的基本前提 | 第150-151页 |
(二)农民:不能忘记的社会群体 | 第151-153页 |
(三)有效实施:必须注意的重要环节 | 第153-156页 |
结语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4页 |
后记 | 第164-16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