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 第15-16页 |
(二)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 第16-17页 |
(三)课程实施研究不足影响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 | 第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18页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第18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22-39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一)课程实施 | 第22-23页 |
(二)课程实施策略 | 第23-24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 | 第24-25页 |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25-34页 |
(一)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 | 第25-29页 |
(二)关于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9-31页 |
(三)关于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 第31-34页 |
三、关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34-39页 |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 第34-37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普通高中课程及其实施条件分析 | 第39-60页 |
一、普通高中课程制订的基础与过程 | 第39-45页 |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制订的基础 | 第39-44页 |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 | 第44-45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 第45-48页 |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时代性 | 第45页 |
(二)明确多维的课程目标 | 第45-46页 |
(三)设置“两横一纵”的课程结构 | 第46-47页 |
(四)课程内容的大量更新 | 第47-48页 |
(五)评价体系的结构化变革 | 第48页 |
(六)课程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第48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影响因素 | 第48-52页 |
(一)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带来了教育资源短缺 | 第49-51页 |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第51页 |
(三)课程改革的师资条件 | 第51-52页 |
四、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态度 | 第52-60页 |
(一)利益相关者对改革价值与必要性的总体认识 | 第52-55页 |
(二)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 第55-58页 |
(三)改革实施者对课程实施更倾向于忠实取向 | 第58-59页 |
(四)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的顶层设计 | 第60-73页 |
一、课程实施机构关系分析模型 | 第60-63页 |
(一)控制模型 | 第61页 |
(二)互动模型 | 第61-62页 |
(三)协调模型 | 第62-63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总体设计 | 第63-68页 |
(一)拟定课程实施基本原则 | 第64-65页 |
(二)以项目研究为支撑破解新课程实验中重点、难点问题 | 第65-66页 |
(三)指导省级课程实施机构研制实验方案 | 第66-68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策略及其结构 | 第68-73页 |
(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 第68-71页 |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策略结构 | 第71-73页 |
第四章“分步实施”的整体推进策略 | 第73-93页 |
一、分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诉求 | 第73-78页 |
(一)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73-74页 |
(二)改革方案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第74-77页 |
(三)“先实验后推广”让课程改革推进的更为稳妥 | 第77-78页 |
二、分步实施的总体规划 | 第78-85页 |
(一)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实验 | 第78-80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进程的基本规划 | 第80-83页 |
(三)先期实验省的选择 | 第83-85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 第85-88页 |
(一)实验筹划阶段(2003 年3月——2004 年8月) | 第85-86页 |
(二)实验探索阶段(2004 年9月——2007 年7月) | 第86-88页 |
(三)全面推广阶段(2007 年9月——2010 年9月) | 第88页 |
(四)实验总结反馈阶段(2010 年9月——2014 年底) | 第88页 |
四、先期实验省取得的经验和反思 | 第88-93页 |
(一)先行实验省份探索出“实践模型” | 第89-90页 |
(二)其他省份参照研究、提前介入 | 第90-91页 |
(三)对先期实验的反思 | 第91-93页 |
第五章 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 第93-115页 |
一、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的缘由 | 第93-97页 |
(一)赋权,国家课程管理的总体思路 | 第94-96页 |
(二)赋权,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技术性要求 | 第96-97页 |
(三)赋权与问责需要在课程实施机构中统一 | 第97页 |
二、为地方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 第97-105页 |
(一)形成地方课程实施机构的权责体系 | 第97-99页 |
(二)拟定省级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 第99-100页 |
(三)研制省级课程指导方案 | 第100-101页 |
(四)研制考试评价制度 | 第101-105页 |
三、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 第105-113页 |
(一)构建学校课程结构 | 第105-107页 |
(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 第107-110页 |
(三)建立与学校课程配套的教育、教学制度 | 第110-113页 |
四、对“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策略的反思 | 第113-115页 |
(一)赋权带来课程实施机构权责的相对统一 | 第113页 |
(二)地方和学校在获得权利后所产生的困境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为课程实施者增能 | 第115-139页 |
一、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的缘由 | 第115-116页 |
(一)赋权本身意味着增能 | 第115页 |
(二)增能才可以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 第115-116页 |
二、补给式增能:为实施者提供专业支持 | 第116-127页 |
(一)启动项目研究为实验省作指引 | 第116-117页 |
(二)建立专业支持系统 | 第117-120页 |
(三)大规模课程实施者培训 | 第120-125页 |
(四)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 | 第125-127页 |
三、内生式增能:创新教研制度 | 第127-136页 |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 第127-132页 |
(二)建立与完善多种教研模式 | 第132-136页 |
四、“为课程实施者增能”策略的基本成效 | 第136-139页 |
(一)培训,使新课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思想启蒙 | 第136-137页 |
(二)优秀校长、学校开始先行探索 | 第137页 |
(三)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 第137-138页 |
(四)教师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发展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9-148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139-141页 |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策略模式 | 第139-140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构成了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课程实施策略群 | 第140页 |
(三)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策略具有较大的适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 第140-141页 |
(四)现实条件和相关因素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策略的实际效果 | 第141页 |
二、建议 | 第141-146页 |
(一)更加充分地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 第141-142页 |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 | 第142-143页 |
(三)进一步为课程实施机构赋权 | 第143-144页 |
(四)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 第144-145页 |
(五)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支撑体系 | 第145-146页 |
三、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4页 |
附录 | 第154-158页 |
后记 | 第158-160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