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9页 | 附表清单 | 第19-23页 | 1 引言 | 第23-2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5-63页 | · 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概况 | 第25-33页 | · 发现与研究 | 第25-27页 | · 年代与分期 | 第27-29页 | · 渊源与族属 | 第29-30页 | · 与相关文化关系 | 第30-33页 | · 赤峰及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晚期出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 第33-55页 | · 铜器发现 | 第33-46页 | · 铜器型式划分及分期 | 第46-52页 | · 铜器科学分析 | 第52-55页 | · 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矿冶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 第55-61页 | · 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 | 第56-58页 | · 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 | 第58页 | · 林西县井沟子代黄山冶炼遗址 | 第58-59页 | · 新发现矿冶遗址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3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 第63-67页 | · 目的、意义和路线 | 第63页 | · 内容与方法 | 第63-66页 | · 研究内容 | 第63-64页 | · 研究方法 | 第64-66页 | · 创新性 | 第66-67页 | 4 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 第67-78页 | · 铜器征集 | 第67-69页 | · 铜刀类型学研究及取样情况 | 第69-72页 | · 铜扣类型学研究及取样情况 | 第72-75页 | · 铜环类型学研究及取样情况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5 铜器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分析 | 第78-160页 | · 关东车逮址概况 | 第78-79页 | · 关东车迪址出土铜器分析 | 第79-86页 | · 征集铜刀分析 | 第86-118页 | · Aa Ⅰ式(齿柄刀) | 第86-94页 | · Aa Ⅱ式(齿柄刀) | 第94-95页 | · AaⅢ式(齿柄刀) | 第95-102页 | · AaⅣ式(齿柄刀) | 第102-107页 | · AaⅤ式(齿柄刀) | 第107-110页 | · AaⅥ式(齿柄刀) | 第110页 | · 型式不确定类(齿柄刀) | 第110-117页 | · C型(环首刀) | 第117-118页 | · 征集铜扣(泡)分析 | 第118-157页 | · Aa型扣 | 第118-151页 | · Ac型扣 | 第151页 | · C型扣 | 第151-155页 | · A型泡 | 第155-157页 | · 征集铜环分析 | 第157-160页 | 6 铜器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测定 | 第160-166页 | · 样品情况 | 第160-161页 | · 铅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61-163页 | ·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163-166页 | 7 讨论 | 第166-213页 | · 出土铜器材质及制作工艺 | 第166-168页 | · 征集铜器材质及制作工艺 | 第168-194页 | · 铜刀材质及制作工艺 | 第168-172页 | · 铜扣材质及制作工艺 | 第172-176页 | · 铜环材质及制作工艺 | 第176-177页 | · 铜器材质特点及形成原因 | 第177-182页 | · 材质与铜器器类的关系 | 第182-184页 | · 材质与铜器分期的关系 | 第184-185页 | · 特殊材质的发现 | 第185-189页 | · 高铁高砷相的产生原因 | 第189-190页 | · 与相关遗存出土铜器的比较 | 第190-192页 | · 小结 | 第192-194页 | · 铜器的矿料来源 | 第194-213页 | · 铜器铅同位素研究 | 第194-199页 | · 与大井矿石及炉渣铅同位素的比较 | 第199-206页 | · 铜器微量元素分析 | 第206-210页 | · 与辽西地区铜器微量元素的比较 | 第210-211页 | · 小结 | 第211-213页 | 8 结语 | 第213-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5页 | 附录A 器物照片 | 第225-248页 | 附录B 金相照片 | 第248-265页 | 附录C 金相组织观察记录 | 第265-274页 | 附录D 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第274-27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279-283页 | | 第283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