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 概述 | 第16-18页 |
· 颗粒物的环境和健康效应 | 第18-20页 |
· 国内城市PM_(10)、PM_(2.5)的污染和控制现状 | 第20-22页 |
· 天津市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 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 第23-25页 |
· 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 第25-27页 |
· 颗粒物的物理·性质 | 第27-29页 |
· 颗粒物的消光特征和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 第33-45页 |
第一节 PM_(·)质量浓度的在线监测 | 第33-34页 |
· 天津255米气象塔观测平台 | 第33页 |
· PM_(·)质量浓度测量仪器及原理 | 第33-34页 |
· 气态污染物浓度测量 | 第34页 |
第二节 颗粒物滤膜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 采样点位 | 第34页 |
· 滤膜预处理 | 第34-35页 |
· 采样仪器 | 第35页 |
· 样品保存 | 第35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5页 |
第三节 颗粒物散射消光系数获取 | 第35-38页 |
· M9003积分浊度仪简介 | 第35-36页 |
· M9003积分浊度仪原理 | 第36-37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7-38页 |
· 数据及导出 | 第38页 |
第四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基本性能 | 第38-39页 |
第五节 无机元素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9-40页 |
· 基本性能 | 第40-41页 |
第六节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测定 | 第41-45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实验原理 | 第41-42页 |
· 实验步骤 | 第42-44页 |
· 检测限与测量范围 | 第44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44-45页 |
第三章 PM_(·)质量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5-60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5页 |
第二节 数据预处理 | 第45-47页 |
· 负值产生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 负值的剔除方法 | 第46-47页 |
第三节 PM_(·)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7-55页 |
· PM_(·)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 PM_(·)质量浓度的昼夜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 工作日和假日的比较 | 第49-50页 |
· PM_(·)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 PM_(·)质量浓度的小时均值频率分布 | 第52-55页 |
第四节 PM_(·)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气态污染物的关系 | 第55-59页 |
· PM_(·)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55-57页 |
· PM_(·)质量浓度与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 | 第60-8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60页 |
第二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 | 第60-67页 |
· 浓度水平 | 第60-64页 |
· 各离子组分的含量 | 第64-67页 |
第三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相关性分析 | 第67-71页 |
· 各离子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67-69页 |
· NO_3~-与SO_4~(2-)的相关性 | 第69页 |
· [NH_4~+]与[SO_4~(2-)+NO_3]的相关性 | 第69-71页 |
第四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与气态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1-77页 |
· 水溶性无机离子与气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 水溶性无机离子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3-77页 |
第五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来源解析 | 第77-80页 |
· 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 第77-78页 |
· R-型因子分析计算原理 | 第78页 |
· R-型因子分析计算步骤 | 第78页 |
·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来源解析 | 第78-8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 第82-10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2页 |
第二节 无机元素在PM_(·)中的浓度水平 | 第82-86页 |
· 无机元素浓度水平 | 第82-84页 |
· 与其它城市的对比 | 第84-85页 |
· 无机元素的相对含量 | 第85-86页 |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 第86-91页 |
· 相关性分析简介 | 第86-87页 |
· 拟合优度评价 | 第87-88页 |
· 元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88-91页 |
第四节 聚类分析 | 第91-94页 |
· 聚类分析简介 | 第91-93页 |
· 聚类分析主要步骤 | 第93页 |
· 元素聚类分析结果 | 第93-94页 |
第五节 主成分分析 | 第94-98页 |
· PCA简介 | 第94-95页 |
· PCA分析步骤 | 第95-97页 |
· PCA分析结果 | 第97-98页 |
第六节 富集因子分析 | 第98-100页 |
· 富集因子简介 | 第98-99页 |
· 富集因子分析结果 | 第99-100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污染特征 | 第102-116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OC、EC的浓度水平 | 第103-106页 |
· OC、EC和TC的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 | 第103-104页 |
· 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浓度水平对比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OC、EC在粗细粒子间的分布 | 第106-108页 |
· PM_(·)和PM_(10)的浓度和比率 | 第106-107页 |
· PM_(·)、PM_(10)中碳质组分的贡献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OC、EC相关性和OC/EC比值分布特征 | 第108-110页 |
· OC、EC相关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 OC/EC比值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比较 | 第109-110页 |
第五节 二次有机碳(SOC)评估 | 第110-113页 |
·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及其特征 | 第110-111页 |
· 二次有机污染的评估方法 | 第111-112页 |
· 天津PM_(·)和PM_(10)中SOC的估算 | 第112-113页 |
第六节 IMPROVE热光碳分析法中8个碳组分的特征 | 第113-115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消光特征 | 第116-130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16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b_(sp)变化特征 | 第117-121页 |
· b_(sp)消光水平 | 第117-118页 |
· b_(sp)季节变化特征 | 第118-119页 |
· b_(sp)日变化特征 | 第119-121页 |
第四节 颗粒物的散射效率特征 | 第121-123页 |
· 颗粒物散射效率概述 | 第121页 |
· PM_(·)散射效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121-123页 |
第五节 b_(sp)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123-126页 |
· b_(sp)与风速 | 第123-124页 |
· b_(sp)同相对湿度关系 | 第124-126页 |
第六节 b_(sp)与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关系 | 第126-128页 |
· IMPROVE化学组分核算法 | 第126-127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 第127-128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八章 天津市灰霾等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30-147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灰色聚类法简介 | 第131-13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及发展状况 | 第131-132页 |
· 灰色聚类简介 | 第132页 |
· 灰数、白化及灰生成 | 第132-135页 |
· 经典灰色聚类基本步骤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灰霾影响因子筛选及等级确定 | 第136-141页 |
· 灰霾日的判定 | 第136-137页 |
· 数据来源 | 第137页 |
· 灰霾影响因子的PCA筛选 | 第137-139页 |
· 各因子等级划分标准的确定 | 第139-141页 |
第四节 基于灰色聚类的灰霾等级评价方法 | 第141-144页 |
· 参数的隶属函数(白化函数) | 第141-142页 |
· 监测数据及灰类的标准化处理 | 第142-143页 |
· 聚类权重的计算 | 第143页 |
· 求聚类系数 | 第143-144页 |
· 聚类 | 第144页 |
第五节 天津市2003-2007年灰霾等级特征 | 第144-146页 |
· 灰霾日数统计 | 第144页 |
· 灰霾等级的年际特征 | 第144-145页 |
· 灰霾等级的季节特征 | 第145-146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7-150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1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