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符号说明 | 第1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2 典型工业固废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 第20-26页 |
1.2.1 脱硫镁渣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 第20-22页 |
1.2.2 铝灰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1.2.3 电石渣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 第23-25页 |
1.2.4 煤矸石、白云石尾矿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 第25-26页 |
1.2.5 典型工业固废利用的瓶颈 | 第26页 |
1.3 固废制备高性能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3.1 固废制备硫铝酸盐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2 固废制备磷酸镁系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3.3 硫铝酸盐-磷酸镁复合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4 建筑3D打印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5 水泥基胶凝材料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热力学研究 | 第37-69页 |
2.1 典型工业固废的理化特性 | 第37-44页 |
2.1.1 脱硫镁渣的理化特性 | 第37-39页 |
2.1.2 铝灰的理化特性 | 第39-40页 |
2.1.3 电石渣的理化特性 | 第40-42页 |
2.1.4 煤矸石的理化特性 | 第42页 |
2.1.5 白云石尾矿的理化特性 | 第42-44页 |
2.2 典型固废的理论热分解特性及矿物相固硫能力分析 | 第44-50页 |
2.2.1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2.2.2 典型固废主要成分相的理论热分解特性 | 第45-48页 |
2.2.3 MgO、CaO、Ca(OH)_2的固硫能力分析 | 第48-50页 |
2.3 硫铝酸钙矿物的热力学参数理论计算 | 第50-58页 |
2.3.1 硫铝酸钙生成路径理论分析 | 第50-52页 |
2.3.2 硫铝酸钙不同生成路径下的热力学参数 | 第52-56页 |
2.3.3 硫铝酸钙摩尔热容 | 第56-58页 |
2.4 多元系统的热力反应计算 | 第58-67页 |
2.4.1 初始反应阶段 | 第58-59页 |
2.4.2 过渡相反应阶段 | 第59-61页 |
2.4.3 目标矿物稳定存在阶段 | 第61-65页 |
2.4.4 温度、氧化镁含量对多元系统产物的影响 | 第65-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固废制备SAC-MKPC的试验研究 | 第69-95页 |
3.1 试验原料及试验系统 | 第69-75页 |
3.1.1 试验原料 | 第69页 |
3.1.2 试验系统 | 第69-71页 |
3.1.3 制备方法 | 第71-75页 |
3.1.4 产物分析 | 第75页 |
3.2 SAC-MKPC熟料产物分析 | 第75-81页 |
3.2.1 原料配比对SAC-MKPC熟料矿物的影响 | 第75-79页 |
3.2.2 煅烧温度对SAC-MKPC熟料矿物的影响 | 第79-81页 |
3.3 水化产物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81-92页 |
3.3.1 SAC-MKPC净浆机械特性 | 第81-83页 |
3.3.2 水化产物热特性分析 | 第83-88页 |
3.3.3 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分析 | 第88-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4章 镁磷比、复合成分对SAC-MKPC性能影响研究 | 第95-117页 |
4.1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 第95-97页 |
4.1.1 试验原料 | 第95-96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96-97页 |
4.2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水化特性影响分析 | 第97-109页 |
4.2.1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净浆机械特性影响 | 第97-99页 |
4.2.2 M/P、复合成分对水化产物热特性影响 | 第99-103页 |
4.2.3 M/P、复合成分对SAC-MKPC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影响 | 第103-109页 |
4.3 SAC-MKPC耐水性能分析 | 第109-115页 |
4.3.1 M/P、复合成分、养护条件对SAC-MKPC耐水性能影响 | 第109-111页 |
4.3.2 试件浸出液pH与耐水性的关系分析 | 第111-114页 |
4.3.3 SAC-MKPC耐水性机制分析 | 第114-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5章 固废基SAC-MKPC建筑3D打印应用试验研究 | 第117-131页 |
5.1 建筑3D打印实验系统 | 第117-120页 |
5.1.1 小型3D打印装置系统 | 第117-119页 |
5.1.2 打印时间的设置 | 第119-120页 |
5.2 实验原料 | 第120-121页 |
5.2.1 基质材料 | 第120页 |
5.2.2 外加剂 | 第120-121页 |
5.3 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研究 | 第121-127页 |
5.3.1 3D打印混凝土可塑造性的理论研究 | 第121-122页 |
5.3.2 外加剂对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影响 | 第122-125页 |
5.3.3 水灰比对SAC-MKPC基混凝土可塑造性影响 | 第125-127页 |
5.4 3D打印过程的验证 | 第127-130页 |
5.4.1 打印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 | 第127-128页 |
5.4.2 打印结果分析 | 第128-1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6章 固废制备SAC-MKPC熟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 第131-147页 |
6.1 研究目标和评价范围 | 第131-134页 |
6.1.1 研究目标 | 第131-132页 |
6.1.2 评价范围 | 第132-134页 |
6.2 清单分析 | 第134-136页 |
6.2.1 能源、资源的输入 | 第134-135页 |
6.2.2 能源产品生命周期清单 | 第135-136页 |
6.2.3 影响评价指标 | 第136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36-144页 |
6.3.1 特征化分析 | 第136-139页 |
6.3.2 归一化分析 | 第139-143页 |
6.3.3 加权综合分析 | 第143-144页 |
6.4 资源消耗及碳、硫排放分析 | 第144-146页 |
6.4.1 资源消耗分析 | 第144-145页 |
6.4.2 CO_2、SO_2排放分析 | 第145-14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47-15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47-15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50页 |
7.3 建议和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65-167页 |
英文论文 | 第167-1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6页 |